—— 深度解码乳业巨头的“至暗时刻”与突围路径
文 /「财鲸眼」文博
2月19日,蒙牛乳业发布的盈利预警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资本市场掀起轩然大波。公告显示,2024 年蒙牛净利润预计仅在 0.5 亿至 2.5 亿元之间,同比暴跌幅度超过 94%,创下其上市以来的最大跌幅。这一惨淡业绩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图源:蒙牛乳业公告)
从市场环境来看,整个乳业市场正处于收缩区间。据尼尔森 IQ 数据,2024 年 12 月,乳品市场全渠道销售同比下滑 2.7%,线下渠道增速同比下滑 5.0% ,全年都未能摆脱收缩态势。需求端的疲软,使得蒙牛的营收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而蒙牛净利润的大幅下降,与此前一系列收购决策密切相关。考虑到贝拉米的经营和财务表现,蒙牛预期将计提相关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金额预计在 38 亿元至 40 亿元。2019 年蒙牛以 73 亿元高价收购贝拉米,本期望借此进军高端奶粉市场,然而市场的变化让这一收购成为沉重负担。同时,由于淘汰牛市场价格和原奶价格下降,联营公司现代牧业计提相关生物资产减值亏损和商誉减值,导致蒙牛在该联营公司上录得亏损,影响报表利润 7.9 亿元至 9 亿元。尽管蒙牛强调这些减值为非现金性质会计项目,不影响现金流与分红,且得益于原奶价格下降及提质增效措施,其毛利率和经营利润率预计有所提升,但核心业务增长乏力的现状已无法掩盖。
这一数据不仅让投资者惊愕,更将蒙牛过去十年激进的 “买买买” 战略所埋下的隐患暴露无遗,一场乳业巨头的 “至暗时刻” 已然来临,而新帅高飞又能否带领蒙牛突出重围,找到破局之路,成为了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数据惊雷:一场减值风暴引发的业绩 “塌方”
蒙牛 2024 年净利润的断崖式下滑,直接导火索是两项历史性减值,犹如两颗重磅炸弹,炸出了业绩 “黑洞”。
贝拉米商誉减值38 - 40亿元
2019 年,蒙牛怀揣着进军高端奶粉市场的雄心壮志,以 73 亿元的高价收购了澳大利亚有机奶粉品牌贝拉米。彼时,蒙牛或许憧憬着贝拉米能成为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品牌高端形象的有力武器。然而现实却残酷打脸,随着全球奶粉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贝拉米市场萎缩严重,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已连续三年计提减值。到了 2024 年,亏损进一步扩大,最终被全额 “爆雷”,这无疑是对蒙牛战略布局的沉重一击。
现代牧业联营亏损7.9 - 9亿元
现代牧业作为蒙牛上游奶源的核心资产,本应是稳固的 “大后方”,为蒙牛提供稳定优质的奶源,构建起坚固的竞争壁垒。但原奶价格却像坐过山车般,从 2021 年的 4.38 元 / 公斤一路狂跌至 2025 年的 3.13 元 / 公斤,加之奶牛资产减值,2024 年现代牧业净亏损达 13.5 - 15.5 亿元,像沉重的枷锁,将蒙牛的业绩狠狠拖向深渊。
尽管蒙牛试图淡化影响,强调上述减值 “不影响现金流与分红”,但剔除减值后的净利润仍不足 50 亿元,较 2023 年下滑约 5%,核心业务增长乏力的现状已昭然若揭,蒙牛在乳业赛道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并购 “后遗症”:激进扩张的代价
蒙牛的业绩危机,并非偶然,而是过去十年 “以并购换增长” 战略的集中反噬,一系列问题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显现。
贝拉米之殇
收购贝拉米时高达 59% 的溢价,让蒙牛背负了沉重的成本负担。此后,贝拉米奶粉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从 2019 年的 78.7 亿元跌至 2023 年的 38 亿元,犹如一场噩梦,暴露了蒙牛在高端奶粉市场的战略误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蒙牛未能有效整合贝拉米的资源,未能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使得这一原本寄予厚望的品牌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牧场困局
2017 年控股现代牧业后,蒙牛本以为掌控了奶源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但市场的风云变幻远超想象,原奶价格暴跌,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牧场资产从曾经的 “护城河” 沦为如今的 “沉重包袱”。蒙牛在牧场经营管理、市场预判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应对市场变化,导致在原奶业务上陷入泥沼。
商誉黑洞
截至 2024 年,蒙牛因并购累计计提商誉减值超 60 亿元,占总资产比重高达 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巨额的商誉减值不仅侵蚀了企业利润,更反映出蒙牛在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估值过高、整合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企业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行业专家指出,蒙牛的并购逻辑虽打着 “战略协同” 的旗号,但在实际操作中,整合效果欠佳。在奶粉赛道,蒙牛错失国产替代红利,被老对手伊利(2023 年营收 1261 亿元)越拉越远,在乳业市场的竞争格局中逐渐处于下风。
行业寒冬:供需失衡下的生存考验
蒙牛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乳业周期的缩影,乳业正面临着供需失衡的严峻挑战。
供给端
2024 年生鲜乳过剩量达历史峰值,奶价与成本倒挂,超 80% 牧场亏损。受前期行业扩张影响,奶牛存栏量增加,奶源供应大幅增长,而市场消化能力有限,导致原奶价格持续低迷,众多牧场陷入经营困境,整个乳业上游产业链承受着巨大压力。
需求端
2024 年婴配粉销售额同比下滑 7.4%,常温奶打折促销常态化,消费复苏不及预期。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婴配粉市场需求萎缩;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对乳制品品质、品类有了更高要求,传统常温奶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消费市场的疲软让乳企们的日子愈发艰难。
即便头部企业亦难独善其身:伊利 2024 年上半年净利润逆势增长 19%,但营收同比下滑 9.5%;光明乳业同期净利润暴跌 64%,行业分化加剧,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破局之路:新帅高飞的 “三重挑战”
2024 年 3 月接任总裁的高飞,在蒙牛业绩低迷的关键时刻临危受命,正站在战略转型的关键十字路口,面临着重重挑战。
止血存量资产
剥离低效业务(如已退市的雅士利)、优化牧场产能,或许是当务之急。通过剥离不良资产,能够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牧场产能,提升牧场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为企业止血,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寻找新增量
加码低温鲜奶(每日鲜语双位数增长)、成人营养品(瑞哺恩功能性产品)及奶酪(妙可蓝多市占率第一),成为高飞开拓新市场的重要方向。然而,这一领域竞争异常激烈,伊利等巨头早已布局,区域乳企也凭借地域优势和灵活的渠道策略抢占市场份额,蒙牛想要突出重围,还需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渠道拓展等方面下足功夫。
重塑经营逻辑
从 “规模扩张” 转向 “价值创造”,是高飞推动蒙牛变革的核心思路。2024 年蒙牛经营利润率提升 0.6 个百分点至 7%,显示降本增效初现成效。高飞提出 “数字化”“高端化” 转型战略,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供应链效率,加强产品研发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高端品牌形象,但这一转型仍需时间验证,且在转型过程中需平衡好短期业绩与长期投入的关系。
风险提示与未来展望
尽管市场对 “利空出尽” 抱有期待(公告次日股价大涨 10.36%),但蒙牛的长期风险不容忽视。
行业周期反转不确定性
原奶价格企稳需依赖产能出清,预计至少持续至 2025 年末。在产能出清过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仍可能影响原奶价格走势,若原奶价格持续低迷,将对蒙牛的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带来巨大挑战。
竞争格局恶化
伊利在奶粉、冷饮等多元板块的领先优势扩大,区域乳企凭借渠道灵活性抢占市场。蒙牛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压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提升市场份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战略执行风险
高飞提出的 “数字化”“高端化” 转型仍需时间验证,且需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投入。在转型过程中,若战略执行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短期业绩进一步下滑,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结束语
蒙牛的业绩 “黑天鹅”,既是激进扩张的代价,亦是行业周期与战略失误的叠加结果。当 “买买买” 的故事难以为继,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重获资本信任,将是高飞时代的核心命题。对于投资者而言,短期反弹或是情绪修复,但真正的拐点仍需观察基本面的实质改善。蒙牛未来之路充满挑战,高飞又将如何带领蒙牛突出重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