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商银行困局:内控失守、风险高企,金融新星为何黯淡?
2025-05-13 10:11:19
来源:经济格局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在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格局中,苏商银行自2017年开业以来,凭借独特定位和股东背景备受关注。从“苏宁银行”到“苏商银行”的更名之举,旨在摆脱原大股东苏宁集团经营困境的影响,开启全新发展篇章。然而,近期一系列公开数据和现象表明,苏商银行在前行之路上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资产质量承压
近年来,苏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末,该行不良率为1.17%,较2022年的0.99%大幅提升0.18个百分点,且高于2021年1.01%的水平。到2024年末,不良率再次升至1.18% ,尽管上升幅度有所降低,但资产质量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扭转。
宏观经济波动是不良率上升的重要外部因素。经济增速放缓使得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还款能力下降,增加了银行贷款违约风险,苏商银行的贷款业务也难以独善其身。以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为例,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下行时订单减少、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难以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进而推高银行不良贷款率。
从内部来看,苏商银行的风控体系和贷后管理存在提升空间。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江苏监管局披露的罚单显示,该行存在“流动资金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个人经营性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等违规行为。贷后管理缺失使银行难以及时察觉借款人经营状况恶化,无法提前采取措施降低损失,最终导致不良贷款产生。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运营风险增加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关键指标,苏商银行在此方面表现不容乐观。2023 - 2024年,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10.79%降至10.25%,下滑幅度超过0.5个百分点。尽管目前仍符合监管要求,但如此明显的下滑态势值得警惕。
银行业务规模扩张对资本需求日益增大,而苏商银行资本补充渠道不畅。内源资本补充方面,不良率上升侵蚀利润,限制了通过留存利润补充资本的空间;外源资本补充同样面临困境,不良率上升、业务违规等负面因素降低了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加大股权融资难度。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对苏商银行稳健运营构成重大挑战。在经济下行压力、突发金融风险或大规模不良贷款爆发时,较低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意味着银行缺乏足够资本缓冲来吸收损失,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甚至威胁银行生存。
投诉量激增,业务合规与客户服务存严重问题
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针对苏商银行的投诉数量众多、类型繁杂,充分暴露其在业务合规和客户服务方面的严重问题。
业务合规层面,苏商银行被投诉存在多种违规行为。今年4月,有客户投诉在平台申请13000元消费借款,放款方为苏商银行,借款时未显示担保费,到账后发现还款总额高达17660.28元,利率计算后高达35.4%,远超国家规定的24%。2月,该行还被指贷款产品捆绑销售信用评估费,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且存在未披露贷款还本付息安排、费用明细及咨询投诉渠道等问题,严重违反金融行业规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原则。
客户服务方面,苏商银行同样饱受诟病。3月,有客户投诉因收入降低无法按期还款后,苏商银行第三方催收机构多次骚扰,采用威胁手段逼迫还款,并联系无关第三方,对客户声誉造成恶劣影响。
大量投诉严重损害苏商银行品牌形象,负面口碑在网络迅速扩散,影响潜在客户选择。同时,业务合规问题可能引发监管部门进一步关注和调查,若不能有效解决投诉,妥善处理业务合规和客户服务问题,银行将面临更严峻经营困境。
监管罚单频现,内控问题凸显
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对苏商银行开出罚单,该行因违反存款计结息规则、统一授信管理不到位、互联网贷款超限等七项违规行为,被合计罚没366.78万元,包括行长王景斌在内的六名高管同步受罚。此次被罚的违规行为横跨存贷业务全链条,反映出该行长期存在内控滞后与整改敷衍问题。监管部门指出的“统一授信管理不到位”,意味着对客户风险敞口缺乏有效管控,可能引发连锁风险。
事实上,自2020年王景斌执掌苏商银行以来,该行已累计收到多张罚单,2022年因账户管理疏漏被罚42万元 ,2024年再陷“七宗罪”。2024年3月该行完成品牌升级,试图摆脱关联企业印记,却在更名半年内遭遇重大监管处罚,品牌重塑成效遭受严重质疑。
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
苏商银行在更名后虽试图轻装上阵,但不良率上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滑、大量投诉以及监管罚单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在金融监管趋严、民营银行整体不良率攀升的背景下,苏商银行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考验。
面对挑战,苏商银行需全面审视自身问题,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控体系和贷后管理制度,提升资产质量;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抵御风险能力;高度重视业务合规和客户服务,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积极解决客户问题,重塑品牌形象。同时,充分发挥数字银行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以科技赋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