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都不给员工体检了,“民营体检一哥”的生意何以为继?
2025-05-27 11:02:52
来源:银莕财经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5月20日,美年健康(002044.SZ)发布关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的进展公告,显示董事会已经通过相关议案,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标的公司共有19家,均是美年健康参股和控股的体检中心。
上市以来“民营体检一哥”体检中心的数量扩充近6倍,“先参后控”是其扩张的常规方式。
对于交易目的,美年健康在公告中表示,完善体检中心全国布局,加强与巩固健康体检行业的领先地位。
然而,在2024 年营收、净利润双降,2025 年一季度延续亏损的背景下,这场看似 "补版图" 的资本运作,却被市场贴上了 "赌未来" 的标签 —— 毕竟这家手握 576 家体检中心的行业龙头,正面临着核心业务停滞、应收账款高企、商誉减值隐忧与债务压力的多重拷问。
图片
01
财报亮红灯
美年健康的过山车还跑得动吗?
2024年,美年健康营收107.02亿元,同比下滑1.76%,净利润2.82亿元,同比暴跌44.18%。在此之前,美年健康经历过两次暴跌,都有迹可循,2019年是因为商誉暴跌,2021年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所以业绩也呈现出过山车的情况。
2024 年的业绩下滑,却没有此前两次那样一目了然的原因。而且进入到2025年,美年健康的营收也没有好转。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美年健康2025年1季度实现营收17.54亿元,同比下滑2.62%,亏损2.75亿元,收窄3.94%。
也就是说,在没有显著外部原因的情况下,在高速成长的体检行业,美年健康却出现了持续下滑,这也让市场对美年健康的经营质量产生了质疑。
从细节来看,净利润的下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信用减值损失。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美年健康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高达1.48亿元,其中应收账款坏账损失为1.36亿元。
图片
应收账款大面积坏账,就引出了美年健康的另一个问题,其长期依赖团客所导致的经营风险。虽然中国体检市场长期保持10%以上的增速,但体检市场的主力依然是公立医院。根据《2024-2029年中国体检中心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健康体检市场中,公立医院达70.8%,民营机构仅为21.5%。
这种情况下,民营体检机构想要快速扩张,拥抱职工体检,几乎是商业上必然的选择。2024年,美年健康团体客户的收入占比高达75.9%。
在高度依赖团客的情况下,美年健康对经济环境的波动是最敏感。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美年健康报告期内共计接待客户2525 万人次,较上年减少 309 万人次,这也是其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高度依赖团客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其应收账款长期高企。截至2024年末,美年健康应收账款28.54亿元,同比增长2.06%,占流动资产比例接近50%。这种情况下,经济一旦波动,坏账损失是可预期的。
信用减值损失之外,资产减值损失同样侵蚀着美年健康的净利润。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美年健康2024年资产减值损失4048.48万元,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3377.69万元,商誉减值670.79万元。
图片
当然,除了业绩上面的烦忧,债务压力同样是美年健康长期保持高速扩张后需要面对的后遗症。截至期末,公司货币资金30.7亿元,而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别为25.62亿元、13.42亿元,合计超过39亿元,是现金流所无法覆盖的。
仅利息支出,就吞噬着美年健康并不多的净利润。2024年,美年健康利息支出3.19亿元。
截至2025年一季度,美年健康资产负债率为56.34%,虽然在A股中不算高,但其融资成本却着实拖累业绩。
主业面临下滑,应收账款高企,商誉减值风险和短期负债压力悬顶,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此次收购是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进行,仍会存在部分质疑声音的原因。
02
扩张后遗症
商誉减值风险引疑问
长期以来,民营体检机构依靠跑马圈地,实现体量持续增长,是一贯的手法。
2015年借壳江苏三友A股上市以来,美年健康先后收购美兆、慈铭实现了规模上的暴增,并通过参转控的模式,使其体检中心的数量从2015年末的100余家增长到2024年末的576家,增长近6倍。
图片
按理来说,先参股、后控股,收购的体检中心是否优质,美年健康应该是心中有数的,可以大大降低扩张风险。
但现实情况却是,高溢价收购带来了高商誉,收购标的业绩不及预期,就意味着高额商誉减值,进而拖累利润,全体股民买单。
2019年,美年健康因商誉减值计提约10.35亿元,进而导致巨亏8.66亿元。
截至2025年1季度,美年健康累计商誉已经高达51.41亿元,较2024年底再增0.7亿元。对于一季度亏损2.15亿元的美年健康而言,如此大规模的收购,所带来的商誉累积,成为了减值伏笔。其2024年末的商誉减值准备已经高达14.0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细究美年健康的收购,这种风险则显得更大。2023年,美年健康曾经收购过13家标的公司,完成工商登记变更的8家,被收购前均系实控人控制企业或参股的企业,其中5家被收购前处于亏损状态。
这种质量的收购,是否能带来企业发展的正面影响,是有所疑问的。2017年,美年健康营收62.82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5亿元,到了2023年,美年健康营收规模已经来到了108.94亿元,净利润依然只有5.06亿元,更遑论2024年的下滑。
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张,对于质疑的人来说,不过是积累商誉风险罢了。
图片
管理层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因此近几年提出“ALL IN AI” 战略。且不论口号是否有借鉴之嫌,从实际成效看,目前相关业务体量偏小。
以2025年一季度为例,其AI相关业务收入仅5400万元,同比增长71.76%,占营收比不足1%。此外,体重管理、阿尔茨海默症早筛等产品推出也类似,踩在风口之上,但对整体营收影响不大。
对于美年健康而言,依靠收购扩大营收规模虽然依然有效,但无论是对于经营质量,还是对于企业业绩而言,帮助性都越来越小,如何真正依靠自身常年深耕市场的优势,依靠自身规模的优势,从而实现核心业务的整体提升,恐怕才是当务之急……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