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产业经济>>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老怪:今日投资消息早知道潘益兵:周二早间市场信息

徐小明:周二大盘操作策略财智:大反弹后防出现分

龙头:反弹预示结构性行情存在灵枝:再次冲刺3100

梦回:盘前聚焦热点板块李清远:围绕3000展开震荡

吴西:此时需寻找低位绩优股纤虹:反弹仍存两大隐忧

拾金客:短期定呈现震荡格局一狼:重点把握三个方向

彬哥:今日重点关注一件事灯塔:今日开盘前参考提示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太保被投诉,媒体出面后客户拿回85%保费!

    2025-06-20 10:40:34 来源:保险热点
      朱先生于2019年投保太平洋寿险的金诺优享重大疾病保险,缴纳6年保费后,因承保条件变动引发退保纠纷,最终在媒体协调下获得85%退费。该事件凸显了保险销售中的承诺与实际不符问题。

      图片

      二、事件经过详情

      投保与承诺‌:2019年,朱先生经朋友推荐购买金诺优享保险,业务员承诺每年缴纳约2000元、共19年,之后可取出本金并享受终身保障;保险合同初期也显示类似条款。

      条件变动与纠纷‌:2025年,朱先生收到保费催缴通知时,太平洋保险解释需28年才能取款,且取款后合同终止、保障失效;朱先生认为此举违反承诺,要求全额退保,但遭拒。

      投诉与介入‌:朱先生向媒体投诉,记者将案例提交至12378银保监会;太平洋寿险济南中心支公司回应称“合同无变更”,仅为“理解偏差”,并初步提议退80%-85%保费。

      三、解决结果

      经半个月协商,朱先生最终获退约14,000元(相当于已缴保费的85%),但批评保险公司存在服务缺失,如业务员“胡吹八拉”夸大承诺。类似误导销售并非孤例:

      沈先生投诉太平洋人寿金佑人生保险,业务员承诺“15年返还本金”,实际需身故或患重疾才兑付,引发退款争议。

      其他案例显示,误导行为包括隐匿合同、返佣扣费等问题,保户要求全额退款常遇阻。

      基于太平洋保险退保纠纷事件及行业普遍问题,客户未来购买保险需重点关注以下事项,以规避风险、保障权益:

      一、投保前:严格核实条款与销售承诺

      确认销售人员资质‌

      要求业务员出示执业证件,通过官网验证其销售资质分级(如高级/中级销售资格),避免无资质人员误导销售。

      逐条核对合同条款‌

      重点核查‌现金价值表、保障期限、退保规则‌等核心条款(如案例中“19年缴费后取本金”与实际合同不符);

      警惕口头承诺,要求将业务员宣传的“返还本金”“终身保障”等关键内容写入合同补充协议。

      理性评估产品适配性‌

      根据自身收入、健康状态及保障需求选择产品,勿轻信“高收益”“全额退”等话术。

      二、投保中:保留证据与主动确认

      全程录音/存证‌

      对销售过程录音,保存聊天记录、宣传材料,作为未来维权依据(案例中朱先生因缺乏直接证据维权受阻)。

      重视回访与二次确认‌

      配合保险公司电话回访,逐项确认保障责任、免责条款等内容;

      对存疑条款立即提出异议,要求书面解释。

      三、退保争议:选择正规维权渠道

      警惕“代理退保”黑产‌

      拒绝承诺“全额退保”“不成功不收费”的中介,此类机构可能收取20%-60%手续费并倒卖个人信息;

      切勿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敏感信息。

      通过官方途径维权‌

      纠纷发生时优先联系保险公司协商,无效则向12378银保监会投诉(如案例中媒体介入后解决)。

      四、长期保障:关注产品本质与服务

      明确保险核心功能‌

      保险应以风险保障(重疾、医疗等)为首要目的,勿将保险与理财收益直接挂钩。

      定期检视保单有效性‌

      经济状况变化时,及时评估续费能力,避免因断保失去保障(退保后重投可能面临保费上涨或拒保)。

      案例启示‌:太平洋保险纠纷中,业务员夸大返还条款导致客户损失,而国家《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已强制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产品分级与销售资质匹配制度。消费者应主动运用新规保护自身权益,将“条款白纸黑字”作为投保底线。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