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募17亿募投项目延期,欲跨界半导体解困的绿通科技现在的遭遇难道上市前没半点预测?上市委审核会议是如何回答的?能否公开底稿?
一、募投项目集体"难产":超募17亿却连厂房都盖不好?
2023年3月,头顶"百元新股"光环登陆创业板的绿通科技,募资净额高达21.01亿元,超募资金近17亿元。招股书里白纸黑字写着要花4.04亿元投入"年产1.7万台场地电动车扩产项目",结果呢?两年过去了,这个核心项目进度才堪堪过半(83.76%),另外两个募投项目"研发中心""信息化建设"更是只完成了不到30%!
更魔幻的是,公司账上躺着19.7亿现金(截至2025年一季度),却宁愿让钱躺在账户与买理财吃利息,也不愿加速推进项目或者相应监管号召回购股票。深交所都看不下去了,发函质问"是否存在变相补充流动资金"。管理层给出的解释是"市场竞争加剧",但招股书对项目前景的描述是“前景良好,非常必要,非常紧迫,不建不行!”这算虚假陈述不?
二、上市前是疫情期间,业绩却猛涨,上市后业绩变脸惊现"戴维斯双杀":美国市场崩盘真相

上市前三年,疫情期间,户外休闲运动、旅游受到巨大冲击。招股书提到芯片采购与物流等受限,然而,绿通科技上市以前的2021年和2022年业绩竟然呈现连续翻倍。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144.08%、145.09%。 更诡异的是,2023年疫情结束,绿通科技业绩反而下行。绿通科技靠着美国市场狂飙突进,2021年对美营收暴涨26.42%到2.84亿,2022年更是飙到6.63亿,占营收65%。这业绩的真实性存疑!希望兴业证券的保代与华兴会计的签字会计师出来解释解释。




2023年3月上市,上市后原形毕露?美国市场收入暴跌57.93%,只剩2.42亿!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2024年7月,美国商务部启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终裁定税率高达119.33%反倾销+31.45%反补贴,直接把绿通产品价格抬升150%!这哪是做生意,简直是逼着客户退货。更讽刺的是,公司在招股书中竟只字不提倾销一词,自然就没有任何反倾销对策了。
2024年三季度净利润直接腰斩,全年净利暴跌45.98%。
三、跨界半导体:救命稻草还是资本游戏?
眼看着主业快玩不转,绿通科技突然宣布要收购半导体公司大摩半导体。这家标的公司可是大有来头,曾计划科创板上市,后被天力锂能截胡,现在又被绿通盯上。蹊跷的是,大摩半导体2024年净利润6500万,估值却高达13亿,PE倍数堪比半导体龙头。
更可疑的是交易时机。绿通股价自上市后暴跌73%,此时启动收购,是否有拉抬市值嫌疑?且收购资金来源不明,若动用超募资金,必然引发监管质疑。毕竟前车之鉴不远,天力锂能收购失败殷鉴在前,绿通这场"蛇吞象"胜算几何?
四、上市委审核四大悬疑待解
风险披露是否充分?
招股书对美国市场风险轻描淡写,对"双反"调查只字未提。直到2024年7月才公告结果,严重滞后。上市委是否遗漏关键风险?
关联交易猫腻
前员工客户贡献超50%收入,供应商名单频现关联方。监管是否核查过交易公允性?为何不追问"绿通"商号被经销商滥用的合规性?
超募资金监管漏洞
21亿募资中17亿闲置,却放任项目延期。监管是否评估过资金使用效率?是否存在过度包装募投项目的嫌疑?
突击入股疑云
2018年多名股东低价入股,其中赫涛等人持股成本仅5.67元/股,赫涛们是谁?为何能这么低的价格拿到股份?与上市后百元股价形成暴利空间。监管是否调查过入股资金来源?
五、监管灵魂拷问:底稿敢不敢公开?
面对公众质疑,绿通科技声称"审核底稿涉及商业机密"。但根据《证券法》第21条,发审委会议记录、工作底稿应依法公开。投资者有权知道:
上市委是否注意到美国市场风险?
如何评估ODM模式可持续性?
对商号混乱、关联交易是否提出质询?
若底稿不敢公开,难免让人怀疑审核过程存在猫腻。毕竟,2022年创业板IPO过会率高达97.4%,绿通科技这样的"带病闯关"案例,是否暴露了审核机制的漏洞?
六、结语:资本狂欢背后的真相
从"场地电动车王者"到"半导体概念股",绿通科技的资本戏码堪称魔幻。但剥开层层包装,暴露的却是核心业务溃败、募投项目烂尾、大股东精准减持的真相。当超募资金沦为理财工具,当跨界收购变成股价维稳手段,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企业凭什么享受资本市场红利?

来源:证监会网站,日期20250627
监管层必须严查绿通科技上市前后的信息披露真实性,追查超募资金流向,彻查突击入股背后的利益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