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产业经济>>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老怪:今日投资消息早知道潘益兵:周二早间市场信息

徐小明:周二大盘操作策略财智:大反弹后防出现分

龙头:反弹预示结构性行情存在灵枝:再次冲刺3100

梦回:盘前聚焦热点板块李清远:围绕3000展开震荡

吴西:此时需寻找低位绩优股纤虹:反弹仍存两大隐忧

拾金客:短期定呈现震荡格局一狼:重点把握三个方向

彬哥:今日重点关注一件事灯塔:今日开盘前参考提示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2023年新股业绩变脸亚军--格力博,2563万永久补流,15亿临时补流,募投项目进展缓慢,招股书中项目必要性涉嫌虚假陈述!

    2025-07-13 21:54:08 来源:鹰眼财报
      

      2023年新股业绩变脸亚军--格力博,2563万永久补流,15亿临时补流,募投项目进展缓慢,招股书中项目必要性涉嫌虚假陈述!上市前业绩存疑。

      格力博,专营新能源园林机械如割草机和智能割草机器人,2023年2月在创业板上市,发行价30.85元,募资35.44亿,首日市值187.29亿。

      到2024年3月,股价跌至12.72元,市值缩至62.23亿。公司预告2023年净利润亏损3.7亿至4.3亿,较上年大幅下降,原因归咎于零售商去库存和增加的推销及研发费用。尽管行业有影响,但格力博的业绩下滑超出行业普遍情况。

      公司自2019至2022年连续盈利,但上市当年即亏损。上市后不久,财务总监和董秘就火速离职。

      股价大跌,投资者损失惨重,而中信建投作为保荐机构,仍获得1.61亿保荐及承销费。

      2023年2月,新能源园林机械圈的“明星企业”格力博(301260.SZ)头顶“全球领军企业”“自有品牌黑马”的光环登陆创业板,发行价30.85元,募资35.44亿,首日市值冲上187亿。谁也没想到,仅仅13个月后,这家“新能源园林机械第一股”的股价就跌破了12元,市值缩水超六成;更讽刺的是,它不仅没给投资者带来“高成长”的惊喜,反而以“上市首年亏损4.74亿”的成绩,稳坐2023年新股“业绩变脸亚军”宝座——论“翻车速度”,A股市场没几个能比。

      一、上市即“变脸”:从连续盈利到巨亏,业绩洗澡洗得太急

      格力博的上市前履历堪称“完美”:2019年至2022年,公司净利润始终稳定在2.5亿至4.7亿区间,毛利率超30%,海外市场(北美、欧洲)收入占比超98%,自有品牌“Greenworks”“Powerworks”在割草机、吹风机等领域小有名气。这样的“优等生”,却在2023年上市首年交出了“归母净利润-4.74亿,同比暴跌278.4%”的答卷,直接把投资者砸懵了。

      更诡异的是,2024年公司虽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8789万),但不仅没恢复上市前的盈利水平(2022年净利润4.7亿),单季度业绩还玩起了“过山车”:一季度赚1.3亿,二季度亏868万,三季度再亏1.12亿,四季度靠“年底冲刺”才勉强捞回7859万。这种“前高后低、全年波动”的走势,像极了刻意“藏雷”——把问题集中在上市当年爆发,把希望寄托在次年“反转”。

      问题来了:一家连续三年盈利的企业,怎么上市就突然“扛不住”了?公司给出的理由是“零售商去库存”“推销及研发费用增加”。但同行呢?2023年全球园林机械行业确实受通胀影响,渠道商去库存是普遍现象,可像格力博这样“净利润直接从正变负”的极端案例,却少之又少。更可疑的是,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大增35%,销售费用也涨了20%,但同期营收仅微增1.3%——钱花了,效果呢?是真为了长期发展,还是为了“洗澡”甩锅?

      二、招股书一再强调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但募投项目成却延期,不是虚假陈述就是误导性陈述,2563万永久补流,15亿临时救急。  

      如果说业绩变脸是“明伤”,那格力博的募投项目就是“暗雷”。根据公司公告,截至2024年底,其IPO募资中仍有17.75亿“未使用”,但其中15.2亿被拿去“补流与偿还银行贷款”,2563万直接“永久补流”。更讽刺的是,这些钱原本是要投入到三个“前景广阔”的项目里的,先看中信建投的刘新浩与黄建飞两位保荐人在招股书是如何吹捧的:  

      

      

        

      年产500万件新能源园林机械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原计划2024年底投产,结果延期至2025年底,还把实施地点从江苏常州搬到了越南;

      年产3万台新能源无人驾驶割草车和5万台割草机器人制造项目:同样延期一年,还在常州新增了两处厂房,从“新建”改成“利用现有厂房+新建”;

      新能源智能园林机械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延期、改地点、改实施方式,和上面项目“同病相怜”。

      募投项目为啥总“卡壳”?公司说“市场需求变化”“施工进度调整”,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果项目真有前景,何必反复改地点、改方式?更关键的是,这些项目在招股书里被描述得“前景无限”——比如“智能割草机器人将颠覆传统市场”“越南基地能降低人工成本”,结果呢?2024年公司机器人业务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越南工厂连设备都没搬完。

      最扎心的是,格力博一边喊着“项目需要钱”,一边却有大把闲置资金买理财。2024年,公司用35亿募集资金买了理财,赚了9100万利息和收益——钱都躺在账上“吃利息”,当初招股书里“项目急需资金”的紧迫感,怕不是编的?

      三、上市前业绩就“埋雷”:客户集中、应收高企,招股书早该预警

      格力博的问题,远不止上市后的“变脸”。往前翻,它的招股书里就藏着不少“可疑信号”:

      首先是客户高度集中:公司98%的收入来自海外,前五大客户占比超70%,其中亚马逊、家得宝等零售商占了半壁江山。这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模式,抗风险能力极弱——2023年零售商去库存,直接导致公司自有品牌收入停滞,客户品牌收入虽涨72.8%,但本质是“给别人做嫁衣”,利润薄得可怜。

      其次是应收账款和存货高企:2022年公司应收账款7.8亿,占总营收23%;2024年这个数字涨到17.87亿,占比24%;存货也从8亿飙到23.79亿。更危险的是,海外客户账期普遍3-6个月,2024年四季度收入14.46亿,应收账款却增加了4.7亿——钱还没捂热乎,就变成了“应收账款”,现金流压力山大。

      最讽刺的是,格力博在招股书里反复强调“轻资产模式”“高周转优势”,结果上市后立刻暴露“重库存、重应收”的短板。这到底是“战略调整”,还是上市前就“粉饰”了财务数据?

      四、保荐机构“看门人”失职:1.61亿承销费,换不来基本核查?  

      格力博的“带病上市”,保荐机构中信建投难辞其咎。作为创业板IPO的“看门人”,中信建投收了1.61亿承销费,却连最基本的经营风险都没查出来:

      客户集中风险:招股书里提到了,但没提示“若主要客户砍单,公司将如何应对”;

      应收账款风险:明明2022年应收占比已超20%,招股书却强调“回款良好”,没提示“海外账期可能导致的现金流压力”;

      募投项目可行性:三个项目在招股书里被包装成“新增产能消化无忧”,结果上市一年就集体延期,中信建投没发现“项目必要性不足”?

      更耐人寻味的是,2023年格力博上市后,中信建投的分析师还频繁发布“买入”研报,称“智能割草机器人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结果公司机器人业务收入连个零头都没见着。这种“上市前粉饰、上市后唱多”的操作,到底是为了投资者的利益,还是为了赚承销费和佣金?

      结语:带病上市的代价,谁来买单?三大中介向来是勤勉收费,韭菜们都知道,他们要赚钱,只能与甲方穿一条裤子,但上市委委员难道没责任?免责式询问?昨天今天先后被双开的李筱强与吴国舫当年也是发审委委员呦!

      格力博的故事,是A股“业绩变脸”剧的又一鲜活案例。从上市前的“完美业绩”到上市后的“巨亏补流”,从募投项目的“前景无限”到“延期改址”,每一步都透着蹊跷。最关键的是,这些问题早就在招股书的细节里埋下了伏笔——客户集中、应收高企、募投项目可行性存疑,只是当时没人愿意深究。  

        

      

      现在,格力博的股价还在破发区间挣扎,15亿临时补流的钱还没还,募投项目还在“难产”,投资者损失惨重。但更该追问的是:这样的公司是怎么通过IPO审核的?保荐机构的“看门人”职责去哪了?监管层是否该对这类“带病上市”的案例展开追溯,给投资者一个交代?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