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收近3000万天价罚款,多项核心业务违规!
2025-08-02 10:54:08
来源:消金头条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2025年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一张“银罚决字【2025】10-25号”罚单,把上海银行推到了风口浪尖。这家银行因为8项业务违规,被没收违法所得46.95万元,再加上罚款2874.8万元,总共近3000万元。
同时,15名相关责任人也被追责,罚款从3万元到14.27万元不等。这张天价罚单不光暴露了上海银行内部管理的一堆漏洞,更让它的业绩增长和大家对它的信任都面临大考验。
01.基础业务全“失守”,到处都是风险点
央行罚单里说的违规细节,简直就是金融机构基础业务的“反面例子”,上海银行在好几个关键地方都出了问题:
(一)账户和清算:资金安全的门没锁好
账户管理和清算管理这些规矩,本来是银行管资金收付的“安全闸门”。但上海银行没守好这些规矩,这道闸门等于白设。违规开的账户可能变成洗钱、诈骗的通道,清算环节有漏洞,钱就可能偷偷溜走。这不仅让客户的钱不安全,还可能让银行成了违法犯罪的帮凶,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二)财政资金:乱占压搅乱了正常秩序
“违规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这直接碰了财政资金安全的红线。财政资金有严格的用途和监管要求,银行随便占着不用,可能导致地方财政拨款晚到,公共服务没法正常开展,甚至可能让财政方面的风险传到金融领域。这背后能看出,银行调度资金太随意,把金融和财政之间的正常秩序都破坏了。
(三)客户信息:从好好管变成管不住,信任没了
不认真核实客户身份,也不妥善保存客户资料和交易记录,说白了就是不把客户的权益当回事。现在个人信息泄露这么常见,银行作为管数据的“保管者”,连最基本的身份验证、数据存档都做不好,客户的钱被盗刷、信息被卖掉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要是大家都不信这家银行了,那它说的“零售转型”“留住客户”也就成了空话。
(四)反洗钱和信用信息:该守的底线全破了
该报的大额交易、可疑交易不报,银行对“不正常的资金流动”就跟瞎了一样,可能变成电信诈骗、跨境洗钱的中转站;采集、查询信用信息不按规矩来,又碰了个人征信的红线,涉嫌侵犯大家的信用权益。这两项违规,直接说明上海银行在“防风险”和“管数据”这两方面都做得特别差。
02.城商行的“合规难题”
上海银行这事,也反映出很多城商行在扩大规模和管好合规之间的矛盾:
(一)转型压力:想突破又想守规矩,太难了
作为城商行,上海银行面临着“不能随便到外地发展、本地市场又已经饱和”的难题,想靠零售金融、金融科技找到新出路。但转型需要花钱投入,业绩考核又要看“短期成果”,这就让有些银行想走捷径——用合规风险换业务增长速度,最后掉进“违规-被罚-没人信-业绩下滑”的怪圈。
(二)合规成本:看不见的投入和看得见的考核在较劲
做好合规管理,得一直投入人力、建系统、理流程,但这些“看不见的成本”往往不能马上变成“看得见的业绩”。在考核的压力下,管理者容易觉得“花在合规上的钱看不见摸不着,还不如多放些贷款、多拉些存款”。这种短视的想法,最后会让银行付出比合规投入多得多的代价,这次近3000万的罚单就是例子。
(三)行业警示:合规不只是底线,更是竞争力
现在监管越来越严,风险也越来越多,“合规”早就不是金融机构的“负担”,而是核心竞争力。客户会用脚投票,把钱转走或者不贷款了;市场会用估值投票,导致股价波动、借钱成本上升;监管会用罚单投票,重罚或者限制业务。上海银行这事给所有金融机构提了个醒:业绩可以慢点涨,但不能冒风险;规模可以小点,但合规不能松。
城商行转型的时候,得把“合规”当成转型战略的根本——零售业务再创新,也不能碰客户信息保护的底线;金融市场业务再扩张,也不能越过反洗钱的红线。只有让“合规”像基因一样融入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员工的工作中,才能真正实现“稳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银行这次的“罚单风波”,是金融行业合规管理的“活教材”。在监管常态化、风险越来越复杂的今天,所有金融机构都得明白:合规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只有抱着小心翼翼的态度守好底线,有勇气自己整改内部问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或许就是上海银行这次被罚带来的最大价值。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