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奕材闯关科创版IPO:难逃监管追问的财务、关联与模式三重危机
2025-08-14 10:59:48
来源:闯关IPO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安奕材”)即将于8月14日接受上交所上市委审议,其半导体硅片业务的“国产替代”光环备受瞩目。
结合监管机构的连环问询、公司回复及公开信息,闯关君发现公司在财务真实性、关联交易、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及募资合理性等方面存在重重疑云,监管层的质疑进一步印证了市场对其风险的担忧。
一、财务数据:持续亏损与异常指标,监管质疑真实性
招股书显示,西安奕材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10.55亿元、14.74亿元、21.21亿元,但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12亿元、-5.78亿元、-7.38亿元,西安奕材连续三年亏损且幅度扩大。
上交所首轮问询直指“增收不增利”异常,要求西安奕材解释毛利率波动、应收账款高企及现金流紧张的合理性。西安奕材回复称亏损主因“产能爬坡期成本高企及研发投入”,但未披露具体成本分摊明细,且未说明与同行可比公司的成本差异。
监管进一步追问其2024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仅4.31次(行业均值7.6次),西安奕材仅以“客户信用政策调整”回应,但未提供关键客户的信用账期数据,财务真实性存疑。
此外,西安奕材公司毛利率波动剧烈(2022年12.01%→2023年1.57%→2024年5.94%),远低于行业均值(32.45%),监管质疑是否存在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或虚增收入粉饰报表。媒体分析指出,2023年毛利率骤西安奕材解释为“产品结构调整及新产线调试”,但未披露具体产品占比变化,是否存在低毛利产品虚增收入的可能?
二、信息披露:关键风险避重就轻,监管追问下漏洞显现
1. 高管变动与治理结构隐忧
监管在第二轮问询中要求西安奕材说明2023年管理层密集调整的原因及影响。西安奕材回复称变动系“优化管理结构”,但回避了独立董事占比不足、核心高管多来自关联方的质疑。天眼查数据显示,新任董事长曾担任陕西版大基金高管,公司治理独立性存疑。监管指出,此类变动可能影响决策公允性,但未在招股书中充分披露潜在风险。
2. 关联方披露或存重大遗漏
监管要求穿透披露所有关联方及交易细节。公司补充披露了与西安欣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控人控制)的关联关系,但未说明其业务重合性及潜在利益输送风险。
此外,上交所质疑其未披露与高新金控旗下多只基金的复杂持股关系,公司以“持股比例低于5%”为由拒绝披露,但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基金通过多层嵌套持股,涉嫌规避披露义务。监管质疑其信息披露是否完整,是否存在体外循环风险。
3. 风险提示避重就轻
监管指出招股书中“行业周期波动”风险描述笼统,要求量化分析。西安奕材虽补充了半导体周期影响的测算,但未披露若下游客户(如存储芯片厂商)需求下滑,其高负债模式如何应对,风险揭示仍不充分。监管认为,西安奕材未充分回应“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核心质疑,仅泛泛提及风险而未提供应对方案。
三、关联交易:高溢价回购与定价模糊,监管聚焦利益输送
1. 41.83亿元高溢价回购股权
上交所对回购陕西版大基金持有的奕斯伟硅片47.75%股权展开重点问询,要求提供独立评估报告及定价依据。西安奕材回复采用“收益法评估”,但未公开关键参数(如未来现金流预测),且未解释为何在标的公司亏损状态下溢价超20%。
监管质疑是否存在通过高溢价向关联方输送利益,以粉饰上市前财务表现。媒体援引行业专家观点指出,该交易估值远超净资产,且未披露第三方评估,涉嫌利益输送。
2. 日常关联交易定价公允性缺失
监管要求对比关联方交易价格与市场公允价。西安奕材仅提供部分产品均价对比,但未披露具体交易合同、定价模型及第三方询价证据。例如,2023年向关联方采购设备价格较市场价低15%,西安奕材解释为“长期战略合作优惠”,但未说明优惠的持续性及是否损害独立性。监管认为,缺乏透明定价机制或导致利润调节,是否存在成本转移或利润调节?
四、商业模式:政策依赖、产能过剩与技术瓶颈,监管追问可持续性
1. 政府补贴占比畸高,依赖风险未量化
监管问询中,西安奕材被要求分析补贴减少对盈利的影响。回复显示,若剔除政府补助,2024年亏损将扩大至9.5亿元,但未量化说明未来补贴政策变化的风险。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其商业模式本质为“政策驱动型”,而非市场化盈利。监管质疑,若补贴缩减,公司能否独立生存。
2. 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错配
针对募资投向,监管要求提供产能消化可行性分析。公司回复称已与国内某存储芯片厂商签订框协议,但未披露协议具体条款及排他性,且未解释为何在一期产能利用率仅65%的情况下仍激进扩产。SEMI数据显示,全球硅片需求增速放缓,公司新增产能或面临过剩风险。监管指出,未披露具体客户订单覆盖比例,扩张合理性存疑。
3. 技术竞争力不足,研发投入下滑:
监管关注其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问题。西安奕材回复称“已实现部分设备国产替代”,但未披露国产化率及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招股书显示,其逻辑芯片用硅片市场份额不足5%,且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下滑(从2022年15%降至2024年11%)。
监管质疑,在技术壁垒高的领域,低研发投入如何支撑竞争力突破。西安奕材专利虽超1300项,但核心工艺设备仍依赖进口,技术壁垒突破前景不明。
五、募资投向:监管质疑扩张风险与研发不足
1. 扩产合理性受质疑
上交所问询函指出,西安奕材二期项目需投资49亿元,但未说明具体客户订单覆盖比例。公司仅回复“客户认证进展顺利”,但未提供已通过验证的客户清单及量产时间表。
若产能无法及时消化,巨额投资将转化为折旧压力,加剧亏损。监管认为,缺乏可信数据支撑产能消化计划,募资投向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2. 研发与设备投入失衡:
监管质疑募资中仅4.9亿元投向研发(占比10%)的合理性。公司解释称“设备投入为扩产必要支出”,但对比同行(如中环股份研发占比超20%),其低研发投入难以支撑技术迭代。监管指出,在硅片良率提升、大尺寸技术迭代的关键阶段,低研发或导致产品竞争力停滞,募资投向与长期发展目标不匹配。
结语:监管追问揭示深层危机,上市风险不容忽视
西安奕材的上市申请虽临近审议,但监管问询已揭示其财务真实性、关联交易公允性、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及募资投向合理性的多重疑虑。尽管公司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回复,但关键数据缺失、解释模糊、风险量化不足等问题仍未完全消除。
投资者需警惕“国产替代”叙事下的真实经营困境:高负债、政策依赖、技术瓶颈、产能过剩及利益输送风险。监管层亦需严格审查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避免资本盛宴掩盖基本面风险。若无法穿透这些迷雾,这场上市或将成为泡沫,损害市场及投资者利益。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