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产业经济>>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老怪:今日投资消息早知道潘益兵:周二早间市场信息

徐小明:周二大盘操作策略财智:大反弹后防出现分

龙头:反弹预示结构性行情存在灵枝:再次冲刺3100

梦回:盘前聚焦热点板块李清远:围绕3000展开震荡

吴西:此时需寻找低位绩优股纤虹:反弹仍存两大隐忧

拾金客:短期定呈现震荡格局一狼:重点把握三个方向

彬哥:今日重点关注一件事灯塔:今日开盘前参考提示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贴着24%红线放贷,还藏着1500元"截留费":海尔消金的盈利密码有多野?

    2025-08-15 09:35:49 来源:九州商业观察 已入驻财经号
      当冯女士签下那份3万元的医美贷款合同时,她或许未曾想到,这场看似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会将自己卷入一场法律纠纷。作为背靠海尔集团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海尔消金")近年来频繁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登上法庭,近10万件司法案件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一家公司的经营困局,更暴露出消费金融行业野蛮生长的诸多隐患。

      利率"踩线"操作: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盈利算计

      翻开冯女士与海尔消金签订的《个人借款合同》,23.99%的年利率格外刺眼。这个数字距离法律保护的24%年化利率上限仅差0.01个百分点,堪称精准的"贴边球"操作。而合同中关于逾期罚息的条款更显激进——一旦逾期,利率将上浮50%至36%左右,这一比例远超司法保护上限,明显违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总和不超过24%"的强制性规定。

      这种"顶格定价+超额罚息"的组合拳,本质上是对借款人法律认知的精准拿捏。对于缺乏金融知识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传统观念往往让他们默认逾期需支付额外费用,殊不知超过法定上限的利息主张在法庭上根本站不住脚。海尔消金的这种设计,实则是一场概率游戏:只要多数借款人选择默默承受,就能轻松赚取超额收益,即便少数人诉诸法律,也只需放弃本就不受保护的部分,无损核心利益。

      2024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新规进一步明确,借贷综合费率超过24%将不受司法保护,这无疑给海尔消金的高息策略戴上了紧箍咒。但从其涉案数据来看,近10万件纠纷中98%由其主动起诉,说明高息放贷模式仍在持续运转。这种对合规红线的持续试探,不仅消耗着企业信誉,更放大了金融风险。

      本金"暗箱操作":被截留的贷款与隐形的成本

      相较于明目张胆的高息,海尔消金合同中另一条款更具隐蔽性。"乙方有权将商家支付的费用从贷款本金中直接扣减"的约定,在冯女士案例中演变为赤裸裸的"砍头息"——3万元贷款被直接截留1500元,实际到账仅2.85万元,却需按全额偿还本金及利息。

      这种操作手法巧妙地规避了"预先扣除利息"的法律禁止性规定,以"商家服务费"为掩护,将融资成本转嫁给借款人。法院在审理中明确指出,该行为属于"变相砍头息",被截留的1500元不应计入本金。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借款人直到还款时才发现资金差额,此时贷款合同已生效,维权成本往往高于争议金额,这使得海尔消金的类似条款得以长期存在。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操作直接推高了实际利率。按冯女士案例计算,名义23.99%的年化利率,在扣除5%的"服务费"后,实际利率已突破25%。若叠加逾期罚息,借款人承受的资金成本将远超合理范围,这与消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的初衷背道而驰。

      风控失效困局:激增的坏账与扩张的代价

      海尔消金的经营困境在财务数据中暴露无遗。2024年,其信用减值损失高达16.25亿元,同比增长21.36%,占营收比重超五成,不良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近10万件司法案件、累计超6亿元涉案金额,这些数字背后是大量逾期贷款难以回收的现实。

      作为持牌金融机构,风控本应是海尔消金的核心竞争力,但从其业务模式看,风控环节显然存在严重缺失。在医美等风险较高的消费场景中,既未充分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也未核实医美服务的真实价值,而是依赖高利率覆盖风险,形成"高利率-高风险-更高利率"的恶性循环。

      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本质上是扩张冲动压倒了合规意识。依托海尔集团的品牌背书,海尔消金在消费金融市场快速跑马圈地,却忽视了金融业务的风险本质。当大量逾期贷款转化为司法案件,不仅消耗着企业利润,更侵蚀着品牌信誉,形成难以挽回的经营困局。

      行业监管收紧:合规化转型迫在眉睫

      海尔消金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消费金融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收紧对消费金融的监管,从明确综合费率上限到规范助贷业务,从禁止砍头息到强化信息披露,一系列政策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向合规经营转变。

      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中"综合费率超24%不受司法保护"的规定,直接击中了高息放贷模式的要害。对于海尔消金这类依赖高利率和隐蔽收费的机构而言,转型已是必然选择。

      真正的消费金融服务,应当是连接消费需求与金融资源的桥梁,而非收割消费者的工具。当持牌机构将精力放在设计复杂条款、钻法律空子上时,不仅背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更埋下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从冯女士的3万元贷款纠纷,到近10万件司法案件,海尔消金的发展轨迹警示着整个行业:合规不是束缚,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监管日益完善的今天,唯有回归金融本源,强化风控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消费者、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共赢。对于海尔消金而言,如何摆脱对高息和灰色操作的依赖,重建合规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抉择。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