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产业经济>>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老怪:今日投资消息早知道潘益兵:周二早间市场信息

徐小明:周二大盘操作策略财智:大反弹后防出现分

龙头:反弹预示结构性行情存在灵枝:再次冲刺3100

梦回:盘前聚焦热点板块李清远:围绕3000展开震荡

吴西:此时需寻找低位绩优股纤虹:反弹仍存两大隐忧

拾金客:短期定呈现震荡格局一狼:重点把握三个方向

彬哥:今日重点关注一件事灯塔:今日开盘前参考提示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掌舵者无科技底色,百信银行的“数字招牌”还能扛多久?

    2025-08-15 09:38:52 来源:九州商业观察 已入驻财经号
      当“数字普惠”的招牌在业绩阴霾下逐渐失色,中信百信银行正陷入一场由内而外的转型危机。这家由中信银行与百度联手打造的直销银行标杆,曾以“科技+资本”双轮驱动的模式惊艳行业,如今却在净利润滑坡、资产质量恶化与核心人才流失的多重挤压下,暴露了数字化转型的深层病灶。新任董事长谢志斌的“临危受命”,不仅要面对前任留下的业绩烂摊子,更需破解科技基因弱化、战略定位模糊的系统性困局。

      高层震荡背后的业绩“滑铁卢”

      2025年盛夏,百信银行董事会公告打破了行业平静:原董事长吕天贵因“工作调整”离任,由中信系老将谢志斌接棒。这场人事更迭看似常规,却暗藏这家数字银行的战略焦虑——此时距离吕天贵掌舵仅三年,距离百信银行实现盈利也不过五年。

      回溯吕天贵任期,百信银行曾书写增长神话:2022年营收同比激增32.35%,净利润暴增149.43%;2023年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营收与净利润增速仍保持两位数。但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这份亮眼成绩单骤然变脸:全年营收仅微增2.02%,净利润却同比暴跌23.72%,形成刺眼的“增收不增利”反差。

      更值得警惕的是,业绩变脸期恰与管理层“大换血”重叠。2024年至2025年8月,百信银行董事会11个席位中,5位非执行董事更换4位,3位独立董事更换2位;监事会唯一外部监事更替;高管层仅剩1位行长助理,且行长职位也由新人寇冠接任。如此密集的人事动荡,不仅打乱战略连续性,更折射出股东方对发展路径的分歧。

      新任董事长谢志斌的履历引发行业热议。这位2015年从呼和浩特副市长岗位“跨界”进入银行业的管理者,在光大银行短暂历练后,于2019年加入中信银行,仅用4个月就从总经理助理跃升副行长。尽管晋升路径亮眼,但不足十年的银行业从业经历,使其在应对数字银行复杂挑战时显得经验单薄。尤其在百信银行亟需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关键期,一位缺乏科技背景的掌舵者,能否延续其“数字普惠”初心,成为市场最大疑问。

      资产质量恶化与战略摇摆

      净利润的断崖式下跌,只是百信银行深层问题的冰山一角。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该行营业支出达37.46亿元,同比增幅7.29%远超营收增速,其中信用减值损失激增12.44%至21.60亿元,占营业支出比重高达57.67%。这组数据揭示的真相是:为掩盖资产质量恶化,百信银行正付出沉重的财务代价。

      不良贷款“明降暗升”的操作手法尤为刺眼。2024年该行不良率较上年上升0.14个百分点至1.50%,即便全年核销不良贷款24.70亿元(同比增25.72%),仍未能遏制不良抬头。更值得警惕的是,阶段三贷款余额同比增加11.05%,意味着潜在风险敞口持续扩大。业内人士指出,大规模核销仅是将表内风险转移至表外,实际追索压力并未消失,这为未来利润埋下更大隐患。

      面对资产质量压力,百信银行的战略调整显得仓促而矛盾。2024年,该行大幅缩减消费贷规模(同比降2.60%),转而将经营贷余额猛增97.27%。这一转向看似合理——经营贷违约风险较低,但背后隐藏着新的困境:经营贷运营成本远高于消费贷,且利息收益更低。数据显示,这一调整直接导致利息净收入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剧盈利压力。

      资本充足率的持续下滑则暴露了更深层的发展瓶颈。2024年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下降0.34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再降0.35个百分点至10.01%,逼近监管红线。尽管背靠中信银行这棵“大树”,但频繁的资本消耗与有限的补血空间,正制约其业务扩张能力。这种资本压力下,百信银行陷入“放贷则资本不足,不放贷则增长停滞”的两难。

      科技基因流失与定位迷失

      “AI驱动的数字普惠银行”——百信银行官网的这句定位,如今正遭遇现实拷问。2024年,该行在职员工减少26人,且全部为科技人员,科技团队规模从618人缩水至592人。与此同时,失业保险支出激增31.46%,侧面印证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趋势。

      科技人才的流失直接削弱了其数字化竞争力。作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诞生之初便承载着“用科技重塑普惠金融”的使命,百度的技术赋能与中信的金融牌照曾被视为黄金组合。但从现状看,这种“科技+金融”的化学反应正在减弱:2024年技术投入占比不升反降,部分AI风控模块甚至退回传统人工审核模式。

      薪酬策略的矛盾更凸显战略迷失。2024年百信银行职工薪酬总额达7.16亿元,人均薪酬跻身行业前列,但薪酬向非科技部门倾斜的趋势明显。科技人员薪酬增速落后于业务人员,导致核心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关键岗位离职率攀升。这种“高薪留不住科技人”的现象,折射出银行在资源分配上对科技属性的弱化。

      新管理团队面临的考验已然显现。行长寇冠虽有建行科技部门任职经历,但在百信银行的角色更偏向业务推动;董事长谢志斌的传统金融背景,使其在平衡科技投入与短期盈利时可能偏向后者。两位掌舵者的战略协同,将决定这家数字银行能否重拾技术初心。

      从资本宠儿到转型困兽,百信银行的境遇折射出中国数字银行的普遍困境:当流量红利消退、监管趋严,依赖“科技噱头”而非“技术深耕”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谢志斌与寇冠的组合能否带领银行走出泥沼,不仅关乎一家机构的存亡,更将成为检验数字金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样本。在科技底色逐渐褪色的当下,百信银行的转型迷航,或许才刚刚开始。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