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产业经济>>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老怪:今日投资消息早知道潘益兵:周二早间市场信息

徐小明:周二大盘操作策略财智:大反弹后防出现分

龙头:反弹预示结构性行情存在灵枝:再次冲刺3100

梦回:盘前聚焦热点板块李清远:围绕3000展开震荡

吴西:此时需寻找低位绩优股纤虹:反弹仍存两大隐忧

拾金客:短期定呈现震荡格局一狼:重点把握三个方向

彬哥:今日重点关注一件事灯塔:今日开盘前参考提示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新广益:产能数据“伸缩”与V型反转背后,中信证券及保代信披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2025-09-16 20:44:05 来源:基本面解码
      苏州市新广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广益”)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特种功能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抗溢胶特种膜、强耐受性特种膜等特种功能材料。新广益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李锐,王嘉宇、会计师事务所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签字会计师王英航,孙翔。

      关键数据或“打架”:招股书与问询回复中“变脸”的产能利用率

      产能利用率是衡量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需求匹配度的核心指标,其数据的真实性与一致性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基石。然而,中信证券保荐代表人李锐,王嘉宇撰写新广益的《招股书(申报稿)》与《二轮问询回复》两份关键文件中,2021年度与2022年度的产能与产能利用率数据却出现了费解的差异。

      中信证券保荐代表人李锐,王嘉宇撰写新广益的《招股书(申报稿)》与《二轮问询回复》显示,在产量数据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两份文件披露的产能数据却存在显著出入。以2021年度为例,《招股书(申报稿)》披露的产能为7,840.29万平方米,而《二轮问询回复》中则为9,790.56万平方米,差异率高达-19.92%。这一差异直接导致了产能利用率的“天壤之别”,从《招股书(申报稿)》中超负荷运转的116.94%降至《二轮问询回复》中的93.65%,差异率高达24.87%。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2022年度,产能数据差异率为-9.47%,产能利用率差异率为10.46%。

      图片来源:薪广益招股书(申报稿)

      图片来源:薪广益第二轮问询反馈

      如此重大的数据差异,不禁让人质疑其信息披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为何在同一报告期、同一产品类别下,作为分母的“产能”会随着披露文件的不同而随意“伸缩”?中信证券保荐代表人李锐,王嘉宇撰写新广益的《招股书(申报稿)》与《二轮问询回复》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V型反转——产能利用率的“逻辑悖论”

      除了跨文件的数据矛盾,新广益在报告期内披露的产能利用率走势本身,也充满了商业逻辑上的疑惑。新广益招股书及问询反馈,薪广益的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72.18%急剧下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44.54%,随后在IPO申报的关键节点——2024年,又戏剧性地飙升至99.64%。

      44.54%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半停产状态。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同期仍在安徽、苏州等地积极建设新厂房、扩张产能。这一行为在商业逻辑上完全矛盾。一个理性经营的企业,在设备大量闲置时,理应收缩资本开支,而非继续大规模扩张。这种“一边闲置、一边扩产”的矛盾行为,其产能数据的真实性存疑。

      更为可疑的是,产能利用率在IPO申报前夕“恰到好处”地恢复至近乎满负荷的99.64%。从44.54%到99.64%的跃升,意味着产量在短期内翻倍以上,这需要订单量、原材料采购、人员配备等环节出现同步的爆发式增长。

      财务技巧?——“受托加工”业务提升毛利率的实质

      2024年,在IPO申报前夕,新广益新增了一项“受托加工”业务,当年即实现收入1,346.80万元,毛利率高达43.32%。在该模式下,新广益仅对客户(主要是中来股份)提供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收取加工费,其成本中不包含原材料成本。

      尽管该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2.05%,但其对合并毛利率的拉升作用不容小觑。受托加工业务的实质是“卖服务”而非“卖产品”,其43.32%的毛利率或具有天然的误导性,因为它剔除了占产品总成本绝大部分(约87%)的原材料成本。这是否会造成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超强的假象,而实际上这部分业务的利润贡献非常有限。

      在IPO的关键时期,引入这样一项全新的、高毛利率的业务模式,其动机不得不令人审视。是否利用会计准则差异,在报表层面优化关键财务指标的“财务技巧”,或对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提升,以迎合上市审核对毛利率稳定性的偏好?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