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迅股份科创板IPO:增收不增利暗藏隐忧,十五年控制权博弈留隐患
2025-09-17 08:22:21
来源:闯关IPO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光通信芯片设计企业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迅股份”)的科创板IPO申请将于9月19日接受上交所上市委审议。
尽管顶着“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光环,且报告期内累计扣非净利润超2亿元,但公司仍面临毛利率连年下滑、经营现金流骤降、股权争斗历史遗留问题等多重挑战。
一、财务数据:增收难增利,现金流恶化亮红灯
优迅股份的财务表现呈现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特征。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39亿元、3.13亿元和4.11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31.1%;同期扣非净利润分别为9573.14万元、5491.41万元和6857.10万元,2023年同比骤降42.6%。
更值得关注的是盈利能力持续下滑。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55.26%降至2023年的49.14%,2024年进一步降至46.75%,2025年上半年仅剩43.48%。
这主要源于上下游双重挤压:上游晶圆采购单价从2022年的6815.70元/片涨至2024年的9555.07元/片,而下游主要产品销售价格却不升反降。
最令人担忧的是现金流状况。2024年,公司净利润为7786.64万元,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391.30万元,同比骤降93.24%,占净利润比例仅5.03%。这种严重背离通常意味着企业盈利质量不高,可能存在激进的收入确认政策或存货积压问题。
二、监管问询:聚焦关联交易与持续经营能力
上交所两轮问询直指公司核心风险。首轮问询重点关注毛利率下降合理性、经销模式合规性及关联交易公允性;第二轮问询则深入追问实控人认定合理性、历史股权代持清理情况以及与前实控人商业秘密纠纷细节。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监管对“高分红+高募资”操作提出质疑。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分红5800万元,却仍计划募资8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
对此,优迅股份解释称募集资金旨在支持业务扩展和技术攻关,但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的21.14%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5.81%,始终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令人质疑其创新投入的真实诚意。
三、股权之争:十五年控制权博弈留隐患
优迅股份的发展史堪称一部公司控制权争夺史。公司成立于2003年2月,最初由技术专家徐平(Ping Xu)与资本方柯炳粦等人共同创立。技术领袖徐平最初持股60%并出任总经理,而柯炳粦持股12%,负责融资与运营。
2007年,因公司技术开发与盈利进度未达预期,徐平与其他股东产生严重经营理念分歧。2009年3月,董事会决议改为“董事长负责制”,柯炳粦全面接管公司经营管理,并通过大幅降薪将徐平踢出核心团队。此后双方矛盾从董事会蔓延至法庭,优迅股份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起诉离职后的徐平并胜诉。
2013年徐平卸任后,公司进入长达九年的“无实际控制人”状态(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董事会多次出现议案被否决,2016年至2018年及2020年甚至无法顺利召开。
通过数年的股权运作、代持清理和二代布局,柯氏父子最终掌握了公司控制权。
目前,柯炳粦与柯腾隆(二人系父子关系)合计控制公司27.13%表决权,被认定为共同实际控制人。但本次发行后,其控制权比例预计将稀释至20.35%,公司坦言存在控制权变更风险。
四、产品与市场:单一依赖下的增长焦虑
优迅股份面临的产品结构单一问题尤为突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心产品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贡献了超过八成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6.72%、87.15%、82.92%和86.74%。
与国际厂商相比,Macom、Semtech等境外龙头企业产品线覆盖光通信电芯片、射频芯片、模组及多个领域,业务结构多元,有助于抵御行业波动风险。而优迅股份业务聚焦于光通信电芯片领域,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供应链方面,公司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持续超过83%,客户集中度也处于高位,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达65.53%。这种高度集中的双刃剑格局,使公司抗风险能力备受考验。
五、前景展望:技术突围与治理成熟的双重挑战
优迅股份在问询回复中展示了三大增长点:25G PON对称突发收发合一芯片批量出货、100Gbps电芯片对标国际头部厂商、产品延伸至车载光通信和激光雷达领域。但这些新领域的开拓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和时间积累,短期内公司仍将高度依赖传统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经销体系采用“代理式经销”和“买断式经销”两种模式并行。这种混合模式可能创造套利空间,即经销商可能以较低买断价获取产品,再通过代理模式以较高价格销售给终端客户,从而赚取中间差价。这种操作可能侵蚀厂商利润,更可能扰乱价格体系。
优迅股份的IPO之旅,不仅是一场技术实力的考验,更是一次公司治理成熟度的展示。
对于投资者而言,除了关注其光通信芯片的技术突破,更需审慎评估其历史纠纷是否真正解决、治理结构是否完善、以及如何应对产品单一与行业周期的双重挑战。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