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产业经济>>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老怪:今日投资消息早知道潘益兵:周二早间市场信息

徐小明:周二大盘操作策略财智:大反弹后防出现分

龙头:反弹预示结构性行情存在灵枝:再次冲刺3100

梦回:盘前聚焦热点板块李清远:围绕3000展开震荡

吴西:此时需寻找低位绩优股纤虹:反弹仍存两大隐忧

拾金客:短期定呈现震荡格局一狼:重点把握三个方向

彬哥:今日重点关注一件事灯塔:今日开盘前参考提示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不良率半年超全年升幅!嘉兴银行7.27亿净利背后,藏着资产质量的大窟窿

    2025-09-17 08:23:16 来源:九州商业观察 已入驻财经号
      2025年盛夏,嘉兴银行披露的半年度业绩报告,为这家扎根长三角的地方性银行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份财报不仅打破了该行多年来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的态势,更以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24.29%的“历史性下滑”,暴露其资产质量管控的严重漏洞,引发市场对区域性银行风险防控能力的担忧。

      回溯嘉兴银行的发展历程,其曾是区域银行业的“优等生”。1997年以3家城市信用社和6家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历经两次更名后,凭借长三角的区位优势,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法人银行。2024年,该行还跻身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第607位,在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26名,这样的成绩曾让市场对其寄予厚望。更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多年,嘉兴银行保持着亮眼的增长势头:2016年利润增速一度突破100%,营收增速也高达37.15%,除个别年份外,营收与利润多维持两位数增长,即便在2024年,两项指标增速也仍有3%以上。这种长期稳定的增长态势,与长三角富庶的经济环境、当地稳定的民风相契合,甚至在高管层面也体现出“低流动”特征——2007年至今仅三任董事长,行长职位变动也远低于A股上市银行平均水平,这种治理稳定性曾被视为其发展的“加分项”。

      然而,2025年半年报的披露,彻底击碎了这份“稳定神话”。财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嘉兴银行总资产1971.7亿元,同比增长10.07%;贷款总额1104.55亿元,同比增长7.56%;存款总额1340.37亿元,同比增长7.53%——资产规模的扩张看似平稳,但营收与利润的表现却呈现“断崖式下跌”。当期20.82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23%;7.27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2.33亿元,降幅创下该行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更令人警惕的是,此次业绩滑坡的诱因并非行业共性的“降息压力”。在当前银行业普遍受净息差收窄拖累的背景下,嘉兴银行当期利息净收入反而实现8.15%的同比增长,达到13.34亿元,成为营收结构中难得的“亮点”。但这一亮点,却被激增的风险支出彻底吞噬——今年上半年,该行信用减值损失高达7.6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98亿元激增3.66亿元,增幅接近92%。这意味着,仅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就足以覆盖净利润的下滑幅度,甚至还有余裕,资产质量恶化对利润的侵蚀程度可见一斑。

      不良贷款率的“逆势飙升”,成为风险支出激增的直接推手。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嘉兴银行不良贷款率始终稳定在0.75%-0.79%的低位,资产质量在区域性银行中处于较好水平。但从2024年开始,这一指标“破防”:全年不良率攀升至1.01%,2025年上半年更是在短短六个月内飙升至1.34%,半年升幅超过2024年全年,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0.46个百分点,与当前银行业整体风险水平逐步下降的趋势背道而驰。

      值得注意的是,嘉兴银行并未披露不良贷款的具体构成,仅公布截至2024年末对公贷款总额749.1亿元、个人贷款总额229.71亿元的规模数据。当前银行业普遍呈现“对公贷款风险下降、零售贷款风险回升”的特征,而嘉兴银行个人贷款规模仅为对公贷款的三成左右,若不良率飙升源于对公业务,则意味着其对区域企业的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出现严重偏差;若源于零售业务,则反映出其个人信贷审批流程存在漏洞。这种“信息模糊”,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的担忧——投资者无法判断风险集中领域,也难以评估后续风险化解的难度。

      从时间线来看,嘉兴银行的业绩拐点与管理层变动存在微妙关联。2024年,章张海出任该行行长,而其上任后,该行业绩首次出现“双降”,2025年半年报的“暴跌”更是将问题彻底暴露。公开信息显示,章张海出生于1966年2月,在嘉兴银行深耕多年、逐步晋升至行长职位,接近60岁的年龄使其大概率将此职位作为职业生涯的“收官之战”。但如今,这份“收官答卷”不仅未能延续该行此前的辉煌,反而让其陷入风险困局,管理层的风险管控能力与决策水平受到质疑。

      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资产质量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嘉兴银行地处上海与杭州之间的核心区域,依托长三角活跃的民营经济,本应具备更优质的客户基础与更稳定的信贷环境。但从此次半年报来看,其显然未能守住资产质量的“底线”。当前,银行业监管对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持续收紧,区域性银行面临的风险处置压力本就大于大型银行,而嘉兴银行在不良率快速攀升的情况下,既未披露具体风险领域,也未公布针对性的风险化解方案,仅靠“信用减值损失”被动计提,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更严峻的是,利润的大幅下滑将直接影响该行的资本补充能力。半年报显示,嘉兴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13%,同比微降0.04个百分点,虽然仍满足监管要求,但随着不良贷款规模扩大,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计提准备金,这将持续消耗资本金。若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不仅会限制其信贷投放能力,还可能影响其后续再融资计划,形成“风险攀升—利润下滑—资本承压—业务收缩”的恶性循环。

      从行业视角来看,嘉兴银行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部分区域性银行风险管控短板的集中体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外部环境变化,区域性银行面临的客户集中度高、地域风险敞口大、风控技术落后等问题逐步凸显。但嘉兴银行作为曾跻身“全球银行1000强”的区域性银行,本应在风险管控方面树立标杆,如今却因不良率飙升导致利润暴跌,无疑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即便身处经济发达区域,若忽视资产质量管控,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最终仍会陷入风险困局。

      对于嘉兴银行而言,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止血”与“破局”。一方面,需尽快排查不良贷款集中领域,明确风险源头,针对对公或零售业务的薄弱环节制定专项处置方案,通过资产转让、债务重组等方式化解存量风险;另一方面,应重构风险管控体系,强化贷前审批、贷中监控与贷后管理的全流程管控,避免新增不良贷款规模持续扩大。同时,及时向市场披露更详细的风险信息,增强透明度,重建投资者信心,才是其摆脱当前困局的关键。

      此次半年报的“暴雷”,对嘉兴银行而言是危机,也是重塑风险管控能力的契机。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不良率攀升势头,不仅会失去多年积累的行业口碑,还可能在日益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逐渐掉队。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唯有将资产质量管控置于战略核心位置,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嘉兴银行的未来走向,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