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3次百万罚单!温州银行内控漏洞频出,合规之路在何方?
2025-09-18 13:22:47
来源:行长邸报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温州银行8年3次百万罚单:内控漏洞何时休?
温州银行违规历史
2025年9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温州监管分局的一纸罚单,再次将温州银行推上风口浪尖。 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信贷业务管理不善,温州银行被处以100万元罚款,而涉事员工陈某更是被终身禁业,彻底告别银行业。这已是温州银行近8年来第三次因严重违规被罚百万,不禁让人质疑:为何同样的错误一再重演?
屡罚屡犯:温州银行的“百万罚单”魔咒
温州银行近年的违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8年。当年2月,该行因资产转让附回购协议未计提资本、虚增存贷款、贷款资金用途管理混乱等问题,被中国银监会温州监管分局罚款100万元。彼时,监管机构或许以为,一次严厉处罚足以让银行警醒。然而,事实证明,温州银行并未真正吸取教训。
2023年12月,温州银行台州温岭支行因强制贷款客户支付额外费用用于存款贴息,再次被罚100万元。时任支行行长王阿明被警告,但这一处罚似乎仍未触动银行的深层整改。
2025年9月,历史再次重演。 温州银行因员工行为管理失控、信贷业务漏洞百出,第三次被罚100万元,而陈某的终身禁业更是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8年3次百万罚单,每一次都指向信贷管理和员工行为两大顽疾,但每一次整改似乎都流于表面。
内控失灵:为何温州银行“罚不怕”?
温州银行的违规行为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内控失效的必然结果。从2018年的虚增存贷款,到2023年的强制客户贴息,再到2025年的信贷管理混乱,每一次违规都暴露出银行在合规意识、制度执行、员工监督等方面的缺陷。
首先,信贷业务管理较为薄弱。 温州银行多次因贷款资金用途不明、违规操作被罚,说明其信贷审批、资金流向监控存在严重漏洞。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本该严格把控风险,但温州银行却屡屡在信贷环节“踩雷”,甚至不惜以虚增存贷款、强制贴息等违规手段冲业绩,这不仅损害客户利益,更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
其次,员工行为管理缺位。 从陈某被终身禁业可以看出,温州银行对员工的职业操守约束不足。银行员工直接接触客户资金,若缺乏有效监督,极易滋生利益输送、违规放贷、挪用资金等行为。而温州银行显然未能建立有效的员工行为监测机制,导致问题一再发生。
更令人担忧的是,温州银行的整改似乎总是“治标不治本”。 每次被罚后,银行可能只是象征性地调整流程,却未真正从制度和文化层面强化合规意识。这种“罚款—整改—再违规”的恶性循环,不仅消耗监管资源,也让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度持续下滑。
监管重拳:金融合规不能再“走过场”
此次温州银行的百万罚单,以及陈某的终身禁业,无疑是监管机构释放的强烈信号:金融合规不容敷衍,违规者必须付出代价。 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银行业乱象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温州银行的案例再次证明,监管不会容忍任何机构屡教不改。
监管重拳
然而,仅靠罚款和禁业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温州银行要想真正摆脱“罚单魔咒”,必须从根源上重塑内控体系:
强化信贷全流程监管,确保贷款审批、资金流向透明可控,杜绝虚增存贷款、违规贴息等行为;
建立严格的员工行为管理制度,通过培训、考核、追责机制,杜绝道德风险;
整合完善合规部门职能,定期复盘违规案例,确保整改措施真正落地,而非流于形式。
结语: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底线
温州银行的案例给整个银行业敲响警钟:合规经营不是可选项,而是金融机构的生存底线。 在金融监管日益严格的今天,任何心存侥幸、敷衍整改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8年3次百万罚单,温州银行还要“交学费”到何时? 如果再不痛定思痛,彻底改革,下一次等待它的,或许就不只是罚款,而是更严厉的市场退出机制。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每一家机构真正敬畏规则,而温州银行,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