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银行8年3次百万罚单:金融合规之殇何时休?
温州银行违规
2025年9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温州监管分局的一纸罚单,再次将温州银行推向舆论风口。100万元罚款、员工终身禁业的严厉处罚,揭开了这家地方性银行屡罚屡犯的伤疤。细数过往,2018年、2023年、2025年,温州银行三次因不同违规行为被处以百万级罚款,如同一部循环播放的“违规连续剧”,暴露出其内控体系的深层漏洞。
百万罚单背后的“惯性违规”
2018年2月,温州银行因“资产转让附回购协议未计提资本”“虚增存贷款”等操作被罚100万元,彼时银监会的通报中,“贷款资金用途管理不到位”已埋下隐患。五年后的2023年12月,其台州温岭支行再因“要求客户支付额外费用贴息”被罚百万,时任支行行长王阿明被警告。而最新罚单中,“员工行为管理”与“信贷业务管理”的双重失守,直接导致一名员工被终身逐出银行业。
从数据造假到权力滥用,温州银行的违规“花样”不断翻新:早期通过技术手段虚增业绩,中期转向捆绑收费的灰色操作,近期则暴露员工行为失控的“人祸”。每一次罚款看似严厉,却未能斩断违规的根源。监管通报中的高频词——“不到位”,恰似一记耳光,打在银行管理层的脸上。
内控失灵:罚单治标难治本
温州银行的案例,折射出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的治理困境。“罚款-整改-再犯”的怪圈背后,是合规文化的形式化。例如,2023年“存款贴息”违规事件中,支行行长仅被警告,而2025年直接责任人员却遭终身禁业,监管尺度明显收紧,但银行是否同步升级了内控?
员工行为管理形同虚设、信贷业务审查流于表面,这些问题的反复出现,说明整改仅停留在“交罚款、写报告”层面。更值得警惕的是,三次百万罚单涉及不同业务条线,意味着风险已从局部蔓延至全行。若不能从考核机制、问责文化等根源重塑,下一次罚单或许已在路上。
破局之道:从“被动挨打”到主动防御
监管的雷霆手段,实则为银行敲响警钟。要跳出恶性循环,温州银行需“刮骨疗毒”:
- 重塑信贷流程,将AI风控与人工复核结合,杜绝“虚增”“挪用”等操作空间;
- 建立员工行为监测网,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交易,而非事后追责;
- 将合规纳入绩效考核,让“不敢违规”变为“不愿违规”。
金融安全无小事。温州银行的教训警示所有金融机构:合规不是成本,而是生存底线。当监管利剑高悬,唯有将内控融入血脉,才能避免沦为下一张罚单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