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里的赌局:IPO是不是普洛斯的“救命钱”?
2025-09-23 16:41:30
来源:副驾驶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在中国城市的边缘,常常能看到一种单调却不可或缺的风景:灰白色的巨型仓库,像一排排没有窗户的“积木盒子”,静静地躺在高速公路旁。它们没有摩天大楼的耀眼,也没有购物中心的热闹,却是电商和快消品经济的“隐形心脏”。普洛斯(GLP,中国业务)正是这些仓库背后最大的运营商之一,管理着遍布全国70个市场的450处设施。
这些仓库里流动的不只是货物,还有资金。9月18日,在新加坡的一场投资峰会上,普洛斯的投资方厚朴投资合伙人、公司董事会成员Gunther Hamm 扔下一枚重磅消息:普洛斯中国正筹备于2026年 IPO。
1
曾经的高光时刻
普洛斯的故事始于新加坡。2010年,它登陆新交所,成为亚洲最大物流地产 IPO。当时投资者买的不是仓库,而是一个“全球化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故事:从巴西到日本,从美国到中国,普洛斯试图构建全球供应链的新底座。
在那几年,普洛斯的中国业务正赶上电商高速发展:阿里、京东、美团都需要无数仓库来支撑扩张。资本市场自然追捧,普洛斯一度被誉为“亚洲版 Prologis”。
2017年,厚朴、高瓴、万科等财团以160亿新元(约79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将其私有化。这在当时是亚洲最大规模的私有化交易之一,被解读为“中国物流地产的黄金时刻”。彼时,财团投资人的逻辑很简单:只要中国电商还在扩张,仓库就是稳赚的生意。
然而,资本的钟摆不会停留在高点。几年后,消费增速放缓,土地和融资成本抬升,美元投资人对中国地产资产的兴趣减退。全球化的叙事开始收缩,普洛斯也不得不“瘦身”:今年初,它完成了将中国以外的基金管理业务卖给 Ares 的交易,只留下最值钱、最能讲故事的中国部分。
2
资本循环的困境
普洛斯中国的日子并不算难过。仓库出租,租金稳定,现金流健康。但在资本层面,循环却遇到了麻烦。
基金难募:过去普洛斯依靠“开发—装入基金—回收资金”的模式不断滚动。但近年来,美元基金投资中国仓储的热情锐减。美国养老金、主权基金对“中国产能过剩”和“政策风险”心存疑虑,资金池收紧。
REITs 不够大:中国的公募 REITs 确实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普洛斯也试过发行普洛斯仓储 REIT。但单只规模只有几十亿元人民币,远不足以消化普洛斯数百亿美元的资产池。
股东退出意愿:厚朴、高瓴、万科这些财务投资人已经持有八年。对他们来说,再优秀的仓库也不如真金白银。IPO 是最直接的兑现方式。
三重压力叠加,使得 IPO 从“选择题”变成了“必答题”。
3
换故事才能换钱
当然,IPO 不能只讲“我们有仓库”。在资本市场上,仓库只是基础设施,估值天花板有限。普洛斯必须讲一个新故事。
于是,它开始把自己包装成“新型基础设施平台”:
物流仓储:这是现金流稳定器,确保投资人相信它有持续租金收入。
数据中心:近几年普洛斯加大了在算力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把服务器机架当成新的“仓库”,租给互联网公司和 AI 企业。
新能源:屋顶光伏、储能、电动化充电桩,成为ESG 叙事的补充。
这种叙事并非原创。美国的 Prologis、日本的三菱地产,早已把“仓库”讲成“平台”。但在中国,这种包装正好迎合香港投资者的口味:既能贴合消费与供应链升级,又能沾上科技和绿色转型的边。
一句话:仓库还是那些仓库,但故事必须换一个版本。
4
香港市场的窗口
去年底,香港 IPO 市场还在寒冬,融资额跌至低谷。如今情况好转,融资额攀升至四年来新高。对普洛斯而言,这是难得的窗口期。
再等下去,或许就没有人愿意为高标仓库买单了。上市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不是因为仓库不能收租,而是因为资本市场的耐心有限。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普洛斯竞争对手 ESR 已经完成私有化,正式告别公开市场。一个重新走向上市,一个刚刚退市,这一冷一热的背后,映照的正是资本市场对中国物流地产未来的分歧。投资人要么嫌估值太低选择退市,要么希望在估值回暖时抓紧上市。普洛斯显然选择了后者。
5
竞争格局:仓库里的暗战
普洛斯潜在的Pre-IPO对手并不少。
万纬物流:万科孵化的物流平台,冷链仓储是其特色。它尚未 IPO,但市场普遍预期会分拆上市,可能成为“第二个普洛斯”。
京东产发:背靠京东,产业地产和智慧供应链结合紧密。2023年它曾与京东工业一起递交过招股书,但进展停滞。9月22日,随着京东工业拿到中国证监会的境外上市备案,市场猜测京东产发是否会再次全力冲击 IPO。
黑石等外资:通过 REITs 或并购在中国市场扮演搅局者角色。
普洛斯必须抢先上市,不仅是为了资金,更是为了在竞争对手之前锁定资本市场的注意力。谁先上市,谁就能抢到叙事高地。
6
风险与不确定性
当然,上市并非灵丹妙药。普洛斯还面临不少风险:
租金承压:一线城市仓库租金增长放缓,二线市场空置率上升。
资本化率上行:投资人要求更高回报,导致资产估值被动下调。
港股市场波动:香港投资者对地产股普遍谨慎,物流地产未必能得到溢价。
叙事疲劳:投资人可能质疑“仓库+数据中心+新能源”的故事是否真实,还是只是一种包装。
如果 IPO 不及预期,股东的退出计划会受阻,公司也可能背上“市场不买账”的标签。
7
仓库里的赌局
最终,普洛斯的 IPO 是一场豪赌。
如果成功,它不仅能补足资金,还能让老股东体面退出,并把自己包装成“中国新基建平台”的代表。
如果失败,它就会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境地:仓库收租虽稳,但资本市场不给面子,故事讲不下去。
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那些灰白色的仓库依旧静静伫立。货车进进出出,送走的是快递包裹,迎来的是消费升级。但在资本市场,普洛斯需要的不只是货车,而是一场IPO的“救命钱”。
或许,真正的答案要等到2026年:看普洛斯能否用仓库里的稳定现金流,换来资本市场的信任。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