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落马、业绩“虚胖”:富滇银行的转型,只剩一杯咖啡?
2025-10-20 09:27:58
来源:梅花商业评论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作为云南本土唯一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着百年历史的富滇银行,近来正深陷多重危机交织的漩涡。这家曾在抗战时期发挥重要金融支撑作用的老牌机构,如今不仅面临股东失联、股权频繁流拍的资本困境,更遭遇营收下滑、资产质量隐忧与高管贪腐的连环冲击,其试图通过咖啡主题网点破局的转型尝试,在重重内忧外患下显得力不从心。
股权结构的混乱与不稳定,已成为富滇银行难以摆脱的“历史包袱”。今年9月,该行股权市场接连传来坏消息:第五大股东福建信通贸易持有的2亿股股权在京东拍卖平台流拍,起拍价5.14亿元的标的吸引了超3000人围观,最终却无人问津;紧接着,第二大股东中国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拟挂牌转让9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3.47%,这已是大唐财务自2021年以来第四次尝试“清仓”离场,前三次转让要么底价过高无人问津,要么延长挂牌期限仍难寻接盘者。更令人震惊的是,6月该行公告称有43位股东长期失联,涵盖34名个人股东与9名法人股东,这些股东的入股历史可追溯至1996年,多来自改制前的城市信用社,其股权归属的模糊性,不仅加剧了股权结构的混乱,更成为阻碍该行推进上市计划的关键障碍——要知道,云南省早在2022年就将富滇银行上市纳入“十四五”金融规划,如今却因股权问题进展停滞。
业绩表现的“冰火两重天”,则暴露了该行经营层面的深层矛盾。2025年上半年,富滇银行营收同比下滑13.59%,利息净收入从去年同期的29.51亿元降至26.18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更是从盈利1.56亿元转为亏损4.21亿元,营收两大支柱同时承压。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同期净利润却同比增长15.07%,看似亮眼的盈利数据背后,并非业务增长驱动,而是依赖成本“节流”:营业支出同比下降17.25%,其中信用减值损失减少4.03亿元,降幅达19.42%。这种“以降本换利润”的模式显然难以持续,更引发市场对其盈利能力真实性的质疑。更关键的是,该行今年上半年未披露不良贷款率数据,而2024年末其不良率仍高达1.97%,在城商行中处于高位,拨备覆盖率仅202.33%,低于同业平均水平,资产质量的透明度缺失,进一步削弱了投资者信心。此外,资本充足率“三线回落”,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较2024年末分别下降0.34、0.38和0.39个百分点,尽管仍高于监管红线,但资本实力的弱化,已限制了其后续业务扩张空间。
高管层的贪腐问题与人员动荡,更是让富滇银行的内部治理雪上加霜。今年8月,该行首任董事长夏蜀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这位在2007年银行重组初期就担任“一把手”、执掌超十年的核心人物,早在2014年就曾因干部选拔程序问题被党内警告,如今落马再次暴露该行治理漏洞。事实上,富滇银行高管贪腐已非个案:2018年副行长孔彩梅被查,2022年副行长曹艳丽因大搞权色交易、滥用职权导致国家利益重大损失被“双开”,违法收入超1亿元;2023年更是有小企业信贷专营中心总经理、不良资产清收中心副主任等多名中层干部接连落马。频繁的高管变动不仅破坏了经营战略的连续性,更对内控体系造成冲击——即便该行专门设立“不良资产清收中心”,试图强化风险管控,但从不良率长期高企的现状来看,内控机制的有效性仍存疑。
面对困局,富滇银行试图以咖啡主题网点作为转型突破口。今年9月,该行在普洱市开设首家咖啡主题网点,推出“咖啡卡”与消费满减活动,同时开发“咖啡种植贷”“庄园贷”等产品,意在链接年轻客群与云南咖啡产业链。然而,这一尝试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网点仅覆盖普洱市区,辐射范围有限;云南咖啡产业虽规模庞大,但银行缺乏产业深度运营经验,信贷产品能否精准触达27万咖农与加工企业、有效控制风险,尚需时间检验。更重要的是,在股权、业绩、治理多重危机未解决的情况下,单一网点的创新难以扭转整体颓势,反而可能因资源分散,进一步削弱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从百年前的全球第六大华资银行,到如今深陷“股权流拍-高管落马-营收下滑”的恶性循环,富滇银行的困境不仅是一家银行的经营危机,更折射出地方城商行在转型中的普遍难题。新行长曾晓松的上任,虽带来了建行省级分行的管理经验,但要破解历史遗留的股权包袱、重塑内控体系、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仍面临重重挑战。对于富滇银行而言,若不能尽快厘清股权关系、提升资产质量透明度、堵住治理漏洞,即便有咖啡主题网点这样的创新尝试,也难以真正走出困局,百年品牌的荣光,恐将在持续的内耗中逐渐褪色。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