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饮料港股二度递表:6年净利增14倍,家族靠减持+分红套现超50亿,手握85亿理财仍背61亿短贷,海外收入不足5%引忧
2025-10-20 09:32:53
来源:财鲸眼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引言:
“ 半年内两度递表港股,东鹏饮料的资本化冲刺正进入“倒计时”。从2021年A股上市募资18.5亿,到2024年终止瑞交所GDR计划,再到如今紧追港股上市窗口,这家靠“东鹏特饮”撑起半壁江山的饮料企业,四年间三度调整资本路径。而在其6年归母净利润增长14倍的亮眼业绩背后,林木勤家族累计超50亿的变现操作,与“手握85亿理财却背负61亿短贷”的财务迷局,正引发市场对其资本化动机的深度追问。”
资本征程:4年3次调整路径,港股递表失效6天后火速重启
东鹏饮料对资本市场的执着,在 2025 年表现得尤为明显。4 月 3 日,公司首次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保荐团队集结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三大机构,外界一度认为其 “港股上市近在咫尺”。但截至 10 月 3 日,因未能在 6 个月有效期内完成上市流程,申请材料自动失效,首轮冲刺折戟。
出人意料的是,仅 6 天后的 10 月 9 日,东鹏饮料便火速重启递表,保荐团队未作调整。“一般企业若首次递表失效,会间隔 1-3 个月梳理问题后再重启,东鹏如此急切,背后或有资金需求的考量。” 一位熟悉港股上市流程的投行人士分析。
回溯其资本历程,2021 年 A 股上市时,东鹏饮料曾以 “功能饮料第二梯队龙头” 身份获得市场热捧,上市首日股价上涨 44%,此后市值一度突破千亿。但仅一年后,公司便启动瑞交所 GDR 发行,试图拓展海外融资渠道,最终却因 “海外监管政策收紧” 于 2024 年 2 月终止计划。
对于为何执着于多市场上市,东鹏饮料在公告中强调 “为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但一位长期跟踪消费行业的分析师却提出质疑:“若真为全球化,为何在瑞交所计划终止后,不选择美股、A 股再融资,反而紧盯港股?且公司账上并非缺钱,这背后的逻辑需要再琢磨。”
财务迷局:手握85亿理财+52亿现金,仍背负61亿短贷年增26.7%
梳理东鹏饮料财务数据发现,其 “资金充裕” 与 “债务高企” 的矛盾十分突出。2025 年 3 月,公司曾发布公告称,拟使用不超过 110 亿元或等额外币的闲置资金购买理财,投资范围限定为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等 “低风险、高流动性” 产品。截至 6 月底,其已实际购买 85 亿元左右的投资产品,同时货币资金余额达 52.62 亿元,两项合计超 137 亿元。
但另一边,公司的短期债务压力却在攀升。截至 2025 年中期期末,东鹏饮料短期借款达 61.28 亿元,不仅超过 52.62 亿元的货币资金规模,更较 2024 年末的 48.35 亿元增长 26.7%。“手握大额理财却背负高息短贷,这种‘大存大贷’模式很容易引发‘资金空转’的质疑。” 上述投行人士指出。
进一步查询发现,东鹏饮料 2025 年上半年的财务费用为 1.87 亿元,同比增长 12.3%,主要源于短期借款的利息支出;而同期理财收益达 2.13 亿元,同比增长 8.5%。“若按短期借款平均利率 4%、理财平均收益率 2.5% 计算,公司每年需为‘存贷双高’多付出约 0.6 亿元成本,这一操作逻辑令人费解。” 上述分析师表示。
对于市场质疑,东鹏饮料相关负责人回应 “理财资金与借款用途不同,前者为闲置资金增值,后者用于生产经营”,未进一步解释为何不使用闲置资金偿还部分短贷以降低成本。
业绩与变现:6年净利从2亿飙至33亿,家族靠减持+分红套现超50亿
东鹏饮料的资本化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其持续高增长的业绩。统计显示,2018 年至 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30.38 亿元增至 158.39 亿元,6 年增长 4.2 倍;归母净利润从 2.16 亿元飙升至 33.27 亿元,增幅超 14 倍,其中 2024 年净利同比增速高达 63.0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5 年上半年,这一增长势头仍在延续,营收、净利分别同比增长 36.37%、37.22%。
业绩高增长的同时,林木勤家族的变现操作也逐步展开。2025 年 3 月 14 日至 5 月 21 日,鲲鹏投资(林木勤持股 9.01%,其子林煜鹏持股 54.05%)通过集中竞价与大宗交易,累计减持 523.78 万股,套现约 19.08 亿元。按股权比例计算,林木勤父子此次合计套现超 12 亿元。
更早之前的 2023 年,东鹏饮料三家员工持股平台 —— 东鹏远道、东鹏致远、东鹏致诚也曾密集减持,合计套现 10.67 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林木勤分别持有这三家平台 99.9984%、99.8901%、99.8942% 的股份,且根据 A 股上市时的承诺,三家平台在上市后 36 个月内 “不得主动转让或接受林木勤指令转让间接持股”。“当时市场质疑这是‘借员工持股平台之名行减持之实’,但公司最终以‘平台自主决策’回应,未披露更多细节。” 一位参与过该事件跟踪的媒体人士回忆。
除了减持,高比例分红也是家族变现的重要渠道。2021 年上市至今,东鹏饮料累计派发现金红利 66 亿元,平均分红率达 63.62%,远超 A 股消费行业 40% 左右的平均水平。由于林木勤直接间接合计持有 50.74% 股权,其家族成员通过关联持股合计控制公司约 65% 股权,仅现金分红一项,林木勤家族便分得约 42.8 亿元。综合减持与分红收益,其家族累计变现已超过 50 亿元。
发展隐忧:东鹏特饮占营收77.87%,海外收入仅5亿占比不足5%
尽管业绩与资本运作 “双丰收”,东鹏饮料的发展短板却日益凸显。从公司财报中发现,2025 年上半年,东鹏特饮一款产品便贡献了 77.87% 的营业收入,其余产品如电解质饮料、陈皮饮料等营收占比均不足 10%,产品结构单一问题显著。
“功能饮料市场竞争已进入红海,东鹏特饮靠‘高性价比’占据下沉市场,但随着红牛、乐虎等品牌加大渠道下沉力度,其市场份额面临挤压。” 上述分析师指出,更关键的是,公司近年来着力培育的电解质饮料,2025 年上半年营收仅 8.3 亿元,同比增长 22.1%,远低于东鹏特饮 35.6% 的增速,未能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而此次冲击港股,东鹏饮料计划将部分募资用于海外市场拓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其国际化进展缓慢。查询发现,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公司海外业务收入仅 5.23 亿元,占总营收的 4.87%,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欧美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海外消费者对功能饮料的口味、成分需求与国内不同,东鹏特饮若不进行产品本土化调整,很难打开市场。”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提醒:内容来自:港交所披露易、东鹏饮料官网、东鹏饮料招股书、公开新闻报道。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尾声:
“ 从A股上市到冲刺港股,东鹏饮料的资本之路,既是中国本土饮料企业“借资本谋扩张”的缩影,也折射出家族企业在“业绩增长”与“股东变现”之间的平衡难题。如今,二度递表港股的东鹏饮料,能否成功叩开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门?其“大存大贷”的财务迷局何时能解开?家族变现与企业长期发展如何兼顾?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在其港股上市进程中逐步揭晓。”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