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未来材料三闯IPO 困局:存货压顶、专利空转与扩产迷思,24亿募资难填独立性深坑
2025-11-06 08:53:32
来源:探秘IPO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三度叩击科创板大门的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未来材料”),在2025年更新招股书后再度引发市场热议。这家背靠“东岳系”的氢能材料企业,带着24.46亿元的募资计划而来,却难掩营利双降、客户绑定、关联依赖等多重隐忧。从核心产品价格腰斩到近七成专利靠受让,从产能半空置到存货高企,其上市之路布满暗礁,所谓的“氢能材料龙头”光环下,实则是一场关乎合规性与可持续性的严峻考验。
业绩变脸:产品价崩毛利率四连跌,2.5 亿存货成 “堰塞湖”
未来材料的业绩曲线已显现疲态,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11%至 6.40亿元,净利润更骤降28%至1.65亿元,结束了此前的增长态势。业绩滑坡的核心推手是三大核心产品的价格雪崩:PPVE产品单价从 2022年的79.94万元 / 吨跌至 2025年上半年的40.23万元 / 吨,累计跌幅达49.68%;ETFE单价同期下跌38.16%;即便是寄予厚望的全氟质子交换膜,单价也从909.68元/平方米降至603.88元 / 平方米,跌幅超33%。
价格下行直接传导至利润端,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 55.79%一路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 40.29%,一年半时间缩水15个百分点。更棘手的是“量价齐跌”的恶性循环:全氟质子交换膜虽销量增长,但低价策略并未换来真实需求提升,反而导致存货规模激增 —— 从2022年的1.15亿元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5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高达45.99%,而存货周转率仅1.71次,远低 4.11次的行业均值。雪上加霜的是,近三年半退换货总额达8482.87万元,2024 年单年退换货占营收比例达6.18%,相当于每卖100元产品就有6元被退回,渠道消化压力可见一斑。
客户绑定:单客户占比近八成,45% 收入系于“脆弱链条”
未来材料的收入结构暗藏极大不确定性,“把鸡蛋放在少数篮子里”的风险已暴露无遗。其增长最快的高性能含氟功能膜业务,完全依赖第一大客户大连融科的订单支撑:2024年对该客户销售额1.01 亿元,占该业务比重65.61%;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攀升至 77.4%,近乎形成独家依赖。
更危险的是,这些核心客户自身根基未稳。以大连融科为例,其液流电池项目因成本过高迟迟无法商业化,2024年还经历了裁员风波,自身经营压力下对上游材料的采购稳定性存疑。而公司前五大客户整体贡献了45%的营收,这些客户多为氢能、储能领域的新兴企业,普遍面临技术落地难、盈利周期长的问题,一旦下游需求收缩或客户经营恶化,未来材料的收入将直接断流。这种“依赖脆弱客户” 的商业模式,比行业周期波动的冲击更为致命。
独立性危机:关联交易占比 30%,近七成专利非自研
作为“东岳系”成员企业,未来材料的独立性缺陷成为IPO路上的最大绊脚石。实控人张建宏同时掌控东岳集团,其旗下东岳氟硅科技集团既是公司第二大客户,又是前第一大供应商,形成“购销双向绑定”格局。2025年上半年,向东岳氟硅科技集团的销售占比达 20.54%,而2022年从其采购占比更是高达43.69%,即便2024年采购占比降至30.15%,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左手倒右手”的交易模式,不仅让业绩真实性存疑,更导致毛利率虚高。市场分析指出,剔除关联交易后,公司实际毛利率可能从表面的32.7%跌至20%以下,定价机制不透明更滋生了利益输送嫌疑。更暴露研发短板的是,公司近七成专利来自关联方受让,而非自主研发,所谓的“技术优势”实为母公司输送的“二手成果”,核心竞争力严重不足。在科创板强调“硬科技”属性的审核标准下,这种“专利空转”的现状难以服众。
募资迷局:产能利用率不足 60% 仍扩产,分红后募资补流遭质疑
此次IPO拟募集的24.46亿元中,19.46 亿元将投向扩产项目,占比近 80%,但现有产能闲置问题已十分突出。2025 年上半年,公司全氟质子交换膜产能利用率仅 51.28%,其他高性能树脂及关键材料产能利用率更是低至 32.23%,HFPO 产能利用率也从 2022 年的 75.62% 下滑至 54.74%,五大主要产品无一达到 60% 利用率。
在产能半空置的情况下强行扩产,新增产能消化能力备受质疑。更令人费解的是公司的资金操作:2022 年至 2024 年连续三年实施分红,累计分红超 1.3 亿元,却在此次募资中安排 2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形成 “左手分红、右手募资” 的诡异局面。这种操作不仅暴露了资金管理的随意性,更让市场质疑其募资必要性 —— 现有资金既能支撑分红,为何还要募资补流?扩产计划究竟是满足真实需求,还是为了 “圈钱” 而编造的故事?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已被列入2025年第二批IPO现场检查名单,而历史数据显示此类检查终止率居高不下。当业绩滑坡、客户依赖、关联交易、产能闲置等问题交织叠加,未来材料的第三次IPO尝试,恐怕难以逃脱“带病闯关”的质疑。24亿元募资或许能解短期资金之渴,但要填补独立性缺失的深坑、化解产品竞争力衰退的危机,无异于杯水车薪。这场资本游戏的终局,或许早在持续下滑的毛利率和高企的存货数据中埋下了伏笔。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