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材料三闯IPO:业绩承压、深绑“东岳系”|IPO研究院
2025-11-11 16:35:41
来源:每日财报
关注中金在线: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在过去一年,未来材料经营业绩波动非常明显。
文/每日财报 宋思
最近,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未来材料)再次更新了招股书,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募资总金额为24.46亿元。
这已经是未来材料第三次冲击IPO了。
但未来材料并非高枕无忧。在过去一年,由于公司核心产品单价持续下滑,公司毛利率承压,甚至出现营利双降的情况。
此外,公司还面临不少争议,分别是公司与东岳系频繁的关联交易,削弱外界对其独立性的信任;近七成专利来自关联方受让,公司研发实力存疑等。
以上种种都可能会影响本次IPO顺利推进,也让本次募资扩产及补流的必要性遭到质疑。
营利双降,业绩承压
2017年12月,未来材料在山东东岳成立。靠着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区和完整的“氟、硅、膜、氢”产业链和产业群配套支持,公司发展非常迅速。
现如今,未来材料主要从事高性能含氟功能膜及其关键材料、衍生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而销售的产品主要分为高性能含氟功能膜、高性能含氟功能膜关键材料及其衍生材料两大系列。
虽然公司业务范围广,但营收情况却并不乐观。
招股书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24亿元、7.21亿元、6.4 亿元和3.49亿元,归属净利润则分别为1.43亿元、2.3亿元、1.65亿元、9266.91万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持续超过 95%,是营收的核心来源。
显然,在过去一年,未来材料经营业绩波动非常明显,其中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降,收入同比下滑11.24%,净利润同比下滑38.63%。
对于业绩表现不佳的情况,未来材料解释称主要是化工材料行业当前正处于整体去库存的关键时期,这一行业性趋势对市场整体运行节奏产生直接影响。
与此同时,公司部分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竞争对手不断投放新产能,进一步分流市场份额。随着公司产品下游市场的需求增长态势有所放缓,终端市场对产品的采购需求未能保持此前增速。
事实上,未来材料业绩承压也与核心产品单价持续下滑密不可分。
招股书显示,高性能含氟功能膜关键材料及其衍生材料是公司主要支撑业务,2024年,其收入占比达74.88%。
但据证券之星报道,ETFE与PPVE两大产品的销售价格均呈现出逐年走低的态势。具体来看,ETFE 产品单价从 2022 年的15.25万元/吨逐步降至2024年的10.21万元/吨,两年时间里累计降幅达到33.05%;PPVE 产品单价的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同期从79.94万元/吨跌至43.88万元/吨,累计跌幅高达45.11%。价格下行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依旧未能扭转,ETFE与PPVE单价分别进一步降至9.43万元/吨和40.23万元/吨。
显然,随着核心单品价格在市场持续走低,未来材料想要扭转业绩压力并不容易。
质量稳定性堪忧,
自研能力被质疑
在材料领域,产品力一直备受关注,但未来材料却存在严重的退换货情况。
招股书显示,未来材料的退换货数据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且增幅远超营收增速。报告期内,公司退货金额从62.40万元激增至808.46万元,三年间增幅超12倍;换货金额则从 669.50万元攀升至2988.44万元,增长近3.5倍。
更为关键的是,退换货合计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1.41%跃升至6.18%,三年累计提升4.77个百分点,已触及影响企业盈利质量的临界区间。
从产品结构来看,退换货主要集中于 ETFE、液流电池膜、PPVE 和燃料电池膜等核心产品,这意味着公司的核心业务线正承受着来自市场的直接考验。
此类产品作为新能源、氢能等新兴领域的关键材料,本应具备较高的技术溢价与市场认可度,但其退换货占比的持续走高,与行业对高性能材料的期待形成鲜明反差,也让外界对公司核心产品的竞争力产生疑虑。
对于退换货问题,未来材料在招股书中表示主要源于两个因素:其一,涉事产品研发推广未成熟,质量标准与生产工艺待完善,导致品质波动;其二,下游新兴行业需求迭代快,过往产品难匹配客户最新要求。
公司表示,虽然产品已按约销售,但出于维护客户、开拓市场考虑,仍同意部分退换货;且未来该情况或持续,可能拖累业绩。
但事实上,未来材料可能存在自研能力不足的情况。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来材料累计持有192项授权专利,但其中131项源于继受取得,占比达68.2%。
从来源看,公司的继受专利中,20项境内专利来自东岳高分子,106项境内专利与5项境外专利来自华夏神舟,而这两家企业均隶属于东岳集团。
这一数据表明,公司近七成专利并非通过自主研发获得,而是从关联方处受让而来,以至于外界对其真实自研能力存疑。
毕竟,一家企业倘若没有真正技术作为护城河,还存在严重的退换货情况,库存高压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市场自然很难对其未来发展有足够的信心。
深绑“东岳系”,
独立性存疑
在未来材料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东岳集团给予的资本助力。
回溯历史,未来材料前身其实是由东岳集团下属企业华夏神舟、新华联控股和北京旭日兴隆共同出资设立。
而在成立之后,未来材料与东岳集团之间的业务往来也非常密切。
天眼查显示,未来材料的实际控制人是东岳集团创始人张建宏,但东岳集团旗下的东岳氟硅科技集团、东岳硅材,还分别直接持有未来材料8.33%与5.14%的股权。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未来材料与东岳集团子公司的关联交易仍在持续,且从客户与供应商双重维度呈现出深度绑定特征。
具体来看,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东岳集团全资子公司东岳氟硅始终处于未来材料前两大客户阵营。
招股书数据进一步显示,报告期内东岳氟硅分别为公司第二、第一、第二、第二大客户,对应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依次为 13.33%、14.19%、13.44%、15.44%,客户地位稳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22到2024年期间,公司前五大客户中,除东岳氟硅外其余客户变动较为频繁。
除客户身份外,东岳氟硅在2022到2024年期间,还长期担任未来材料第一大供应商,同期采购金额占比分别达43.69%、31.8%、16.02%,供应链依赖度较高。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股权架构层面,还是日常经营协作层面,未来材料与东岳系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尽管未来材料此前在问询函回复中明确表示,截至具体报告期末(如 “2024 年末” 或 “2025 年 6 月末”),公司与东岳氟硅、东岳集团在业务、生产经营场所等方面可清晰划分,具备经营独立性,但这一表述能否真正消除市场疑虑,目前仍未可知。
事实上,此次 IPO 已是未来材料的第三次冲击。公司曾于 2020 年、2023 年两度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却分别因控股股东司法重整、申报材料准备不足等问题,未能成功推进上市进程。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