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产业经济>>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老怪:今日投资消息早知道潘益兵:周二早间市场信息

徐小明:周二大盘操作策略财智:大反弹后防出现分

龙头:反弹预示结构性行情存在灵枝:再次冲刺3100

梦回:盘前聚焦热点板块李清远:围绕3000展开震荡

吴西:此时需寻找低位绩优股纤虹:反弹仍存两大隐忧

拾金客:短期定呈现震荡格局一狼:重点把握三个方向

彬哥:今日重点关注一件事灯塔:今日开盘前参考提示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兢强科技北交所IPO:分红6466万后募资补流1亿 供应商客户疑点重重业绩增速骤降成长性堪忧

    2025-11-20 18:09:04 来源:江南财经话财经
      作为国内铝基电磁线主要供应商,兢强科技在2022年主板IPO上会前夕突然撤回材料后,于2025年11月再度冲击北交所。公司主要从事电磁线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国内主要的铝基电磁线产品供应商之一,其中以漆包铝线为主。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用电器和变压器领域,在工业电机、仪器仪表、电动工具等其他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其中,家用电器为公司收入占比最大的一类应用领域。

      然而,此次闯关背后公司却深陷多重争议:一边在2023年"突击"分红6466.5万元(实控人拿走2033万元),一边拟募资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而其2022年至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为负,合计-3.34亿元;核心供应商从行业龙头厦门国贸骤变为实缴资本仅15万元的"小作坊"上海基托;对第一大客户美的集团销售主产品毛利率为-0.6%,整体毛利率却蹊跷高于同行均值;境外销售收入"坐火箭"后"踩刹车",近三成客户未实地走访;2025年业绩增速预计从2024年的28%营收增长、32%净利增长,骤降至最高增2.62%、最低降5.08%。多重财务疑点与经营风险,让这场二次IPO之旅充满变数。

      "二进宫",募资缩水1.4亿 核心问题未解

      兢强科技的资本之路堪称"坎坷"。2021年11月,公司首次申报深市主板IPO,拟募资4.7亿元,其中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然而,在2022年9月上会前夕,公司突然撤回申报材料,IPO戛然而止。时隔三年,公司调转方向冲击北交所,拟募资总额缩减至3.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规模砍半至1亿元。

      募资规模"瘦身"背后,公司的核心问题却未解决。前次IPO撤回的具体原因虽未披露,但结合此次北交所问询函内容,供应商、客户、现金流等问题已浮出水面。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递表前,公司在2023年9月通过股东大会决议,以5987.5万股总股本为基数,每10股派现10.8元,合计分红6466.5万元,这笔资金于当年11月完成派发。这一"突击"分红动作,与其随后拟募资补流的计划形成鲜明反差——左手向股东"派钱",右手向市场"要钱",合理性备受质疑。

      分红6466万VS现金流-3.34亿,募资补流必要性遭拷问

      分红与募资的矛盾,在公司常年紧绷的现金流面前更显刺眼。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兢强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41亿元、-0.30亿元、-1.63亿元,三年合计净流出3.34亿元。通俗而言,公司主营业务实际经营中持续"失血",造血能力堪忧。

      在此背景下,2033万元的分红款流向实控人曾东文(持股33.27%)更显突兀。一边是公司账面资金因经营活动持续净流出而承压,一边是实控人从公司"抽血",随后又计划通过上市募资1亿元"补血"。北交所显然注意到这一矛盾,在问询中虽未直接提及分红与募资的关联,但对"补充流动资金的必要性"的追问已暗含质疑——若公司真的资金紧张,为何不将6466.5万元留存用于经营,反而选择分红后再融资?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难免让市场怀疑其募资动机是否掺杂"利益输送"。

      供应商"大换血",从行业龙头到"小作坊"的蹊跷转身

      供应商结构的异常变动,是北交所问询的另一焦点。2024年上半年,公司第一大供应商厦门国贸(采购占比47.17%)的采购份额骤降至13.70%,取而代之的是2023年新增的上海基托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基托")。

      这家"新晋"第一大供应商的背景颇为"寒酸":2019年成立,实缴资本仅15万元,参保人数仅4人,典型的"小微型"贸易公司。与之对比,厦门国贸作为年营收超5000亿元的上市公司,是国内大宗商品贸易龙头企业。从行业龙头转向"小作坊",采购模式也从"长单"变为"单签合同",且上海基托的采购增长量远超原长单模式下的采购规模,这一转变的合理性令人费解。

      北交所在两轮问询中连续追问:厦门国贸为何取消长单?为何仍通过其子公司单签合同采购?上海基托的生产经营能力能否支撑大额采购?采购价格是否公允?这些问题直指交易真实性——一家年营收15亿元的企业,将近半采购额交给一家实缴15万元、4人参保的公司,如何保证供应链稳定?是否存在通过"小供应商"调节成本、输送利益的可能?截至目前,公司的回复仍未完全消除市场疑虑。

      大客户"赔本赚吆喝",美的毛利率-0.6%整体毛利率却碾压同行

      对第一大客户美的集团的"亏本买卖",更让兢强科技的盈利真实性蒙上阴影。招股书显示,美的集团是公司常年第一大客户,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对其销售收入分别为2.35亿元、2.00亿元、1.72亿元、1.08亿元,占主营收入比例均超13%。

      但北交所问询函披露的细节令人震惊:2023年,公司向美的销售的核心产品"低规格漆包铝线",毛利率为-0.6%。作为公司收入占比最大的应用领域(家用电器)的核心产品,卖给最大客户反而"倒贴钱",这与商业逻辑严重背离。公司解释称"小规格产品线径小、生产成本高",但这一理由难以服众——若产品本身不盈利,为何持续向大客户供应?是否通过"低价走量"维持客户关系,再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亏损?

      更蹊跷的是,在对大客户亏本销售的同时,公司整体毛利率却"逆势"高于同行。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兢强科技毛利率分别为15.22%、9.25%、9.72%、10.82%,而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仅为6.6%、4.77%、5.89%、7.19%,最高时高出同行8.62个百分点。在原材料铝价波动、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家对大客户亏本销售主产品的企业,如何实现毛利率持续碾压同行?这一"矛盾"背后,是否隐藏着成本核算异常或收入调节?

      历史票据违规"旧账",近亿元"空转"资金暴露内控漏洞

      除了当前的经营疑点,兢强科技的历史问题也不容忽视。招股书披露,2015-2016年,公司因营运资金紧张,采取了两项违规票据操作:一是向金隆线材开具无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4511.76万元,通过贴现获取资金;二是与第三方签订《银行票据置换现款协议》,转让无真实交易背景票据5071.02万元。两项合计违规金额达9582.79万元,占当时公司净资产的近四成。

      票据"空转"是财务造假的典型手段之一,通过无真实交易的票据流转套取银行资金,本质上是"自融"行为,严重违反《票据法》。更值得注意的是,参与上述操作的关联方或第三方公司,部分已悄然注销,相关资金流向难以追溯。这一历史污点暴露了公司内控的严重缺陷——连最基础的资金管理都存在违规,如何保证当前财务数据的合规性?北交所虽未直接追责历史问题,但内控漏洞对上市主体的持续经营能力构成实质性风险。

      境外销售"过山车",80%增长后7%下滑近三成客户未实地走访

      境外销售收入的真实性,是监管层对拟上市企业的重点核查领域,而兢强科技的境外业务堪称"谜案"。2023年,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同比下滑3.52%至1.3亿元;2024年突然飙升80.51%至2.35亿元;2025年上半年又同比下滑7.42%至1.12亿元,波动幅度远超行业正常水平。

      更关键的是,境外客户结构与走访情况存疑。公司前两大境外客户METAL-FIO、P-LEECO.LTD.均为贸易商,2022年至2024年合计销售金额从5484万元增至1.03亿元,占境外收入比例超70%。贸易商客户本身存在"转手销售"的特性,收入确认的真实性更难验证。而中介机构实地走访的境外客户比例,2022年至2024年仅为69.82%、73.14%、78.70%,意味着仍有21%-30%的境外收入未通过实地核查。

      在2024年境外收入激增80%的背景下,近三成客户未实地走访,如何保证收入不是"压货""囤货"或"提前确认"的结果?公司虽称"与主要境外客户建立长期合作",但2025年上半年收入下滑7.42%,且自身预计"无法保持2024年高增长",进一步印证了境外业务的不稳定性。境外收入作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推手",若真实性存疑,整个上市申请的财务基础将岌岌可危。

      业绩增速"悬崖式"放缓,从28%增长到最高增2.62%成长性堪忧

      即便抛开上述财务疑点,兢强科技的业绩成长性也已"亮起红灯"。2023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2.17亿元增至15.59亿元,同比增长13.18%、28.09%;扣非净利润从5619.55万元增至7423万元,同比增长57.10%、32.09%,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0.40%、44.09%,看似"亮眼"。

      但2025年数据却骤然"变脸"。前三季度营收仅增长2.13%,扣非净利润增长6.49%;全年预计营收最高增长2.62%,最低下滑5.08%;扣非净利润最高增长10.47%,最低下滑3%。从2024年的28%营收增长、32%净利增长,到2025年的"个位数增长"甚至"负增长",增速堪称"悬崖式"下跌。

      业绩放缓的背后,是行业需求疲软与公司竞争力不足的双重压力。公司主营产品应用于家电、变压器领域,2025年国内家电出口增速放缓、变压器新增产能有限,市场需求增长乏力。而公司在供应链(依赖小供应商)、客户结构(依赖美的等大客户)、成本控制(对美销售亏本)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其抗风险能力。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