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产业经济>>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老怪:今日投资消息早知道潘益兵:周二早间市场信息

徐小明:周二大盘操作策略财智:大反弹后防出现分

龙头:反弹预示结构性行情存在灵枝:再次冲刺3100

梦回:盘前聚焦热点板块李清远:围绕3000展开震荡

吴西:此时需寻找低位绩优股纤虹:反弹仍存两大隐忧

拾金客:短期定呈现震荡格局一狼:重点把握三个方向

彬哥:今日重点关注一件事灯塔:今日开盘前参考提示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明基医院的耐心快被磨光了

    2025-11-25 09:28:46 来源:泓流Flood
      11月12日,明基医院第四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营综合医院,2024年实现营收26.59亿元,净利润超1亿元。在超过半数民营医院亏损的当下,这样的业绩已经不错。

      但从2024年4月首次申请上市到现在,明基医院始终没能走完最后一步。遇到类似问题的不只明基一家。树兰医疗递表两次都没成功,陆道培医疗三次冲击港交所全部失败,就连已经上市的美中嘉和与佰泽医疗,也都是第三次才通过。

      眼下的问题是,医保控费在收紧,居民消费在缩减,行业竞争在加剧。今年前9个月,全国关闭的民营医院超过1800家,平均每天关7家。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越来越谨慎,背后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结构性调整。

      01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明基医院2024年在华东地区民营综合医院里排第一,全国排第七,市场份额0.4%。南京明基医院是国内第三大民营综合医院,2022年拿到三甲评级,是南京第一家民营三甲。苏州明基医院2013年开业,2020年通过了JCI国际认证。

      两家医院加起来有40万平方米,1850张床位,1000多名医生。2024年门诊量200多万人次,住院手术2.2万多例。

      从账面看,2022到2024年,明基医院收入分别是23.36亿元、26.88亿元和26.59亿元,利润是8960万元、1.68亿元和1.09亿元。在大批民营医院亏损的环境里,能保持这个水平已经很少见。

      但这些数字没能打动资本市场,问题出在扩张能力上。明基现在只有南京和苏州两家医院,想要复制很难。综合医院不像专科医院那样容易复制,需要的投资、人才、时间都多得多。

      2020年起,明基投了广西贵港的东晖医院和南京的银厦健康,到2024年这两个项目还在亏损。招股书写得很清楚,从2022年开始,明基每年要为这些联营公司承担2300万元左右的亏损。投资人要看到增长空间,但明基拿不出让人信服的扩张方案。

      另一个问题是时机不对,2023年以后,医保监管明显收紧,支付方式改革在各地推进,民营医院的日子越来越紧。苏州2024年6月的住院次均费用是11362元,比2023年少了329元。下半年医保局又降低了DRG报销率,眼科患者明显减少,相关科室收入直接受影响。

      02

      明基碰到的问题,其实是所有民营综合医院都在面对的。核心矛盾是既离不开医保,又受制于医保改革。招股书显示,明基医保结算收入占比从三年前的25%升到现在的50%以上。南京和苏州的居民看病主要靠医保,医院要维持经营就得靠量。

      DRG付费制度落地后,住院费用开始往下走。从2022年开始,南京、苏州明基医院的患者住院、门诊次均支出年年在降,虽然还是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现在的情况是,就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在涨,但单次能结算的钱在减少。

      床位使用率很高,医护人员工作量很大,可每个病例能拿到的钱被医保标准和集采价格压得越来越低。医院只能靠接更多病人来弥补单价下降。

      医保改革和药品集采同步在推,如果调整不了自费占比、服务结构和成本控制,利润空间会一直被挤压。明基的招股书里提到,2024年下半年苏州医保政策调整后,苏州明基医院受到的冲击比较明显。这家医院主要靠妇产、儿科赚钱,现在生育率在下降,新生儿越来越少,压力会持续存在。

      业务集中在江苏让风险更大,明基几乎所有收入都来自江苏省内,当地医保政策、经济形势、疫情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经营。南京明基医院周边有24家医院,苏州明基医院附近有28家。

      苏州还准备在“十四五”期间让三级医院增加50%,三甲医院增加10家。整个医疗系统都在承压的时候,竞争只会更激烈。

      往大了说,综合医院本身就是重资产模式,固定成本高,人才成本刚性强。民营医院给不了公立体系那种地位,只能靠高薪留人,还得解决外地人才的执业注册、住房、子女上学这些实际问题。

      现在支付规则越来越紧,价格管得越来越严,综合医院就算业务量上去了,也很难转化成实际利润。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最近几年上市表现好的是三博脑科这样的专科医院,它们靠技术壁垒和差异化定位,避开了和公立医院的直接竞争,建立了自己的优势。

      在当前环境下,能活下来并且活得好的民营综合医院并不算多。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