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观点评论>>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热门话题 直播

巡航:明确定大盘是否走稳浩瀚:短线反弹空间节奏

隐者:趋势没坏行情就没完天尊:今创业板爆拉百点

一狼:重点博弈三低+两高 展锋:北上资金快速回流

龙头:量能将决定反弹高度股心:缩量中阳需注意啥

第六感:明日能否继续上涨梁祝:长阳反击能否升势

武人:大阳背后有诡异现象斌汉:牛市就快抓紧投资

秦国安:中阳不改高位震荡兵者:结构牛依是主旋律

  • 又一长租公寓爆雷!黄金疯涨,“中国大妈”解套了?
  • 2019年那些翻车的首富们超强台风“利奇马”逼近
  • 全球股市重挫,黄金抢占C位警惕,又一白马股"凉了"
  • 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亿在朋友圈骂人被罚1000元
  • 人民币"破7",央行紧急声明亚洲“整容王国”套路多深
  • 教授建议降低法定婚龄一夜暴富的“锦鲤”女孩咋样了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为夜经济增添文化亮色

    2020-07-30 07:30:16 来源:人民日报 已入驻财经号 作者:佚名
    分享到
    关注中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努力实现夜经济与城市治理的协调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夜经济环境,关系着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关系着全面小康的质量成色

      “乱蝶飞蜂,勾点妙文章;惠风和畅,步步生新想……”夜灯初亮,婉转缠绵的昆曲《浮生六记》在中国昆曲博物馆唱响。台上的演员腔调细润,装扮明丽,举手拂袖间唱尽沈复与芸娘的伉俪情深;台下的观众边听戏文,边品杨梅,享受着夏日夜晚的惬意与自在。

      今年,江苏省苏州市重点打造夜经济品牌“姑苏八点半”,以苏州传统文化为主题,推出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精品演出、夜游线路和消费活动。在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平江路上漫步,可以观“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赏“粉墙黛瓦、橹声船影”。夜晚的苏州博物馆不再冷冷清清,夜间开放满足了上班族的观展需求。金鸡湖畔,优美的舞蹈、婉转的歌曲,在高楼大厦灯光秀的衬托下充满别样风情。

      不独是江苏苏州,浙江杭州河坊街夜市、河南开封鼓楼广场、陕西西安风味小吃街都已是备受游客推崇的夜市品牌。街头巷口吃个串儿,购物商场“买买买”,文化场馆游一游,夜经济既舒畅了公众的身心,也让经济热度、消费暖流持续高涨。商务部关于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夜经济已然成为带动消费提升、增添经济活力的有效抓手。

      夜经济的发展,不只着眼于物质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愉悦身心、兴趣学习、健身运动等精神文化消费。城市积极推广夜经济,不应只是简单的“吃喝买”,不妨把读书学习、艺术欣赏、体育健身等多元形态纳入进来。提高夜经济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学习性,创新文化消费模式,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物质上的小康需求,更可以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上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发展夜经济,“文化特色”是一个重要关键词。南京将夫子庙、老门东等夜经济聚集区融入秦淮文化,擦亮金陵“夜名片”;成都借川剧、蜀锦、蜀绣等元素,展现千年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上海开放深夜书桌、夜游书集、深夜读书会,为夜生活的文化消费增添更多乐趣……立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传承、有文化、有内涵的夜经济,不仅能够挖掘和彰显深厚的城市底蕴,也可以吸引市民和游客,提升城市整体的凝聚力和口碑度。

      夜经济能否繁荣向好,考验着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小到公交班次、停车容量,大到区域规划、治安状况,都会影响夜经济的品质与发展。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既“放活”又“管好”,既有“尺度”又有“温度”,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去年,上海为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了“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为夜经济管理亮出新招。类似的创新举措,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努力实现夜经济与城市治理的协调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夜经济环境,关系着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关系着全面小康的质量成色。

      夜经济带来的是幸福生活的烟火气,呈现的是城市文化的独特底蕴。夜经济繁荣起来,必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作者为本报新闻协调部记者)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