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观点评论>>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热门话题 直播

巡航:大盘盘整何时能结束一狼:今天谈个重要目标

白云:短期调整空间已很小隐者:高位震荡怎么把握

龙一:量能不足以支撑指数浩瀚:周四短线弱势反弹

风云:场外资金进场不积极江南:大盘补缺前磨合期

老孙:此板块是短期大主题中和:大盘以时间换空间

天尊:调整充分以后再进场展锋:指标仍有调整要求

武人:明日就看这些股表现一哥:用力过猛需要休整

  • 又一长租公寓爆雷!黄金疯涨,“中国大妈”解套了?
  • 2019年那些翻车的首富们超强台风“利奇马”逼近
  • 全球股市重挫,黄金抢占C位警惕,又一白马股"凉了"
  • 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亿在朋友圈骂人被罚1000元
  • 人民币"破7",央行紧急声明亚洲“整容王国”套路多深
  • 教授建议降低法定婚龄一夜暴富的“锦鲤”女孩咋样了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农村宅基地改革不能急躁冒进

    2020-10-15 07:17:0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分享到
    关注中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宅基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所,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载体。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牵涉利益最复杂的领域,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才能建立新的制度框架,绝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宅基地制度改革,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严格控制村庄撤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日前召开的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稳慎做好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各项工作。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急于求成,有的未经依法授权突破了现行法律规定,有的违背农民意愿使农民“被上楼”。笔者认为,宅基地制度改革,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严格控制村庄撤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宅基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所,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载体。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面积是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2倍以上,同时宅基地又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70%。伴随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少村庄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宅基地占地扩张与大量闲置并存、审批管理严格与“一户多宅”并存等问题交织。可见,无论是城镇化发展还是农村经济发展,都需要盘活农村闲置农房,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

      然而,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牵涉利益最复杂的领域,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需要长期探索才能建立新的制度框架,绝不能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农村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以及自然资源禀赋、乡村社会治理等密切相关。因此,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要以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为前提,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更充分的权能,提高农民对关系其切身利益重大事项决策的参与度。

      按照中央政策,要充分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不得以各种名义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和强迫农民上楼,不得违法收回农户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允许进城落户的村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但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防止以各种形式非法剥夺农户宅基地资格权。要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征收、流转、退出、经营等增值收益应主要由农民获得。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宅基地改革中,尤其要严格控制村庄撤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村落会积聚更多人口,一些村落会逐步消亡,这符合村庄发展规律,但一个“产业、人口、土地、社会”的互动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个别地方借村庄撤并的机会,用行政手段强制农民搬迁和集中上楼,其重点不是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更可能是瞄着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个别地方更是由于监督不力,致使农民利益受损。

      可见,关键要做到规划先行,哪些村保留、哪些村缩减、哪些村做大,都要尊重规律,经过科学论证,不能头脑发热,不顾农民意愿,简单强行撤并村庄,赶农民上楼居住。长期以来,农村各类规划普遍缺失,一些规划又存在互相打架的情况,今后编制村庄规划应力求“多规合一”和实用,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做好配套的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不能因为居住形态变化而使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与收入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这是客观规律,我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城镇化过程。但是,在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国情下,无论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即便将来城镇化水平达到70%,也还有超过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把农民的家园建设好,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尊重乡村发展演变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底线。(作者:乔金亮)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