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观点评论>>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热门话题 直播

大盘缩量上攻能否持续? 电力妖风大 次新王霸多!

深度讲解:缠论级别与区间套再涨压力区域不追高

热点复盘:4月1日市场最强热点 周五短线震荡盘升

武人:周五市场警戒点! 透着苦涩味道的开门红!

注意这一次反弹的压力位! 一狼:平淡月防守为主

年报季报题材或阶段驱动 缩量上涨或是这个原因!

牛妈:变盘信号随时可能出现 周四评述及周五预测

  • 又一长租公寓爆雷!黄金疯涨,“中国大妈”解套了?
  • 2019年那些翻车的首富们超强台风“利奇马”逼近
  • 全球股市重挫,黄金抢占C位警惕,又一白马股"凉了"
  • 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亿在朋友圈骂人被罚1000元
  • 人民币"破7",央行紧急声明亚洲“整容王国”套路多深
  • 教授建议降低法定婚龄一夜暴富的“锦鲤”女孩咋样了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美国基建之路道阻且长

    2021-04-02 08:20:0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分享到
    关注中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当地时间3月31日,美国总统拜登来到其开启竞选总统之路的匹兹堡市,宣布了一项规模约2.2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复苏规划,计划在未来8年内全面修缮公路、桥梁,加强宽带建设和增加研发资金。拜登政府这次“再出发”貌似点燃了市场的兴奋点,但是美国的政治特色决定了这项基建计划的前景荆棘满布,道阻且长。

      在这项长期投资规划中,超过6200亿美元的交通支出用于公路、铁路等地面交通,以使美全国3.2万公里道路现代化,并修复数以百计的桥梁。白宫计划向电动汽车行业投资1740亿美元,消费者在购买电动汽车时将享受税收优惠,计划到2030年,美国将建立起由50万座电动汽车充电站组成的全国网络。

      除基础设施外,美新经济计划拟为包括抗灾响应能力和国内半导体生产在内的制造业投入3000亿美元,其中约1110亿美元将投资于水基础设施,更换全国所有含铅的水管。另外,1000亿美元将用于扩大以农村地区为主的宽带接入。白宫还希望投入1000亿美元用于升级和建设新公立学校,并投入120亿美元用于社区学院的基础设施升级。

      拜登表示,这个计划也叫“美国就业计划”,是美国政府经济思想的根本性转变,不同于几十年前共和党总统里根推行的小政府和减税政策。拜登认为,由于新冠疫情加剧美国两极分化,美国应该自下而上地重建经济,并帮助中产阶层摆脱困境,因此这个基建计划将是“一代人仅有一次的投资”。

      应该承认,拜登政府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两党共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希望加大对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通过改善国内交通和通信网络来提振经济和就业。基建项目能够带来数以百万计的工作机会,对于疫情后失业率的降低有极大帮助,对美国经济的正向拉动效应明显。基建投资还能提升社会融资需求,加强货币派生效应,推升通胀水平。而且,让通胀尽快超过2%是美联储梦寐以求的目标。

      但是,一谈到谁出这笔钱,事情就复杂起来。

      美国财政赤字惊人,共和党绝不同意靠发债搞基建。于是拜登政府提出,计划在15年内将企业税率从21%升至28%,并通过提高对公司海外利润的税率来筹集资金。尽管最新提案只提到了企业税,并未涉及资本利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但从拜登“年收入低于40万美元的人不会被加征联邦税收”的表述看,个人所得税上调也是箭在弦上。

      由于这些税收调整将废除共和党人控制国会时通过的几乎所有重要立法,共和党强烈反对大幅增税,认为应该由这些计划的受益人承担成本,而不是通过加税来均贫富,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已经暗示不予支持。

      有分析指出,在夏季国会休会之前,这一计划获得通过的可能性不大,拜登政府的计划如想获得通过,需要利用预算和解机制。由于拜登政府前期提出的1.9万亿美元纾困方案已经动用过这个一年只能使用一次的机制,拜登政府需要等到今年10月,即下一财年开始才能借此通过国会审议。尽管如此,预算和解对于可以包含的项目也有限制。在此过程中,两党可能陷入拉锯战,这一宏大计划最终可能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毕竟,美国历史上多个基建计划都是这样不了了之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 言)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