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观点评论>>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热门话题 直播

下周大盘会选择真正的方向吗还需进一步放量!

股心:情绪迎来好转,注意指数能否共振

好信号来了!孔明复盘:12月1日市场最强热点

常长亭:聪明的股民都是买跌入场而非抢买追高

下周两种运行方式!年终岁末,机构引领吃饭行情

玉名:“日历买股法”12月因素:承上启下

周五早间市场信息最有希望的做多窗口来了!

  • 又一长租公寓爆雷!黄金疯涨,“中国大妈”解套了?
  • 2019年那些翻车的首富们超强台风“利奇马”逼近
  • 全球股市重挫,黄金抢占C位警惕,又一白马股"凉了"
  • 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亿在朋友圈骂人被罚1000元
  • 人民币"破7",央行紧急声明亚洲“整容王国”套路多深
  • 教授建议降低法定婚龄一夜暴富的“锦鲤”女孩咋样了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中经评论:把民生支出放在“优先位”

    2023-12-04 08:13:04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关注中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基层“三保”历来受到高度关注,资金使用更是焦点问题。近日,一个涉及每年数千亿元资金的管理办法修订发布,“保基本民生”被放在基层“三保”首位,资金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凸显“民生为要”的政策导向。

      

      这项关系广大百姓民生的资金,就是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中央财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由2018年的2462.7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107亿元,年均增长10.8%。这项资金用于激励引导地方保障基层“三保”等必要支出需求,奖励地方改善县级财力均衡度、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财政部新修订的《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办法的出台是为增强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能力,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基本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这里一个变化引人关注,即调整了原有管理办法“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顺序,突出了“保基本民生”,将其放在首位。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国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多发等因素影响下,一些地方基层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刚性不减,收支矛盾较大,“三保”特别是保基本民生压力不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保障措施。近年相关文件在“三保”表述中已把“保基本民生”放在了首位,这次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再次确认,并在资金管理制度安排上充分体现,值得点赞。

      

      当前,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工作任务较重,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不少期盼。管好用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财政资金,关系千家万户冷暖。

      

      资金弥足珍贵,要精心用在刀刃上。尽管财政奖补资金规模不小,但相比现实中的民生需求,实际上资金压力很大,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刀刃上。按照规定,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的基本民生支出主要包括落实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领域国家统一制定的政策,重点保障以人员或家庭作为直接补助对象的民生补贴类项目,以及有明确保障范围和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财政资金要聚焦民生问题的痛点,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

      

      开源还要节流,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保持艰苦奋斗本色,用党政机关的“紧日子”换取百姓的“好日子”。这次修订的管理办法规定,对不切本地实际违规增加财政供养人员或财政管理出现重大失误的地区予以扣款。只有规范预算编制,加强执行管理,开源和节流并举,才能更好保障民生支出。

      

      此外,要注重资金使用绩效。民生资金不能用于面子工程,不能“口惠而实不至”,必须实实在在惠及百姓。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强化资金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

      

      从长远看,还要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以及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实现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各项政策、资金要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标,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越来越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金华)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