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观点评论>>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轮动加速,耐心等待事件落地1月9日市场最强热点

第六感觉:如何解读大盘的缩量阴星呢

皮球胖胖:多头大军集结,等待前进的指令

压盘涨个股 重点在一点彬哥:磨洋工的一天

淘气天尊:沪指确认不破3200点就该大涨了!

热点精选:算力+乳制品+机器人+存储芯片

蠢蠢欲动的盘面,利于筑底短期主力抄底加仓股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中经评论:扩大投资重在提高效益

    2025-01-10 08:19:14 来源:经济日报
      

      新年伊始,江苏、安徽、陕西、上海、重庆等多个省市密集启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年度计划投资额从数百亿元到数千亿元不等,全力奋战2025年“开门红”。在多地召开的“新年第一会”上,扩大有效投资也是重要议题。

      

      各地重大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发力早、规模体量大、产业领域新、注重补短板的特点,新质生产力更是重要投资方向。以陕西省为例,2025年陕西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16个、总投资287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917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总投资达12328亿元,占比最高。安徽第一批开工动员的622个项目中,投向新兴产业的项目有344个,占比55.3%,包括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食品等产业,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投资结构的新变化新趋势。2024年前11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3%,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以及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对投资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投资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短期看有利于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抵御外部冲击,长期看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近10年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40%。2024年以来,“两重”“两新”等领域投资对于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还比较突出,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我国在短板领域、薄弱环节、新产业新领域的投资还有很大空间,无论从发展阶段还是发展目标来看,都不存在要不要投资的问题,只有投向哪儿、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

      

      投资既是当前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供给,投资的质量、效益、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2023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提出,“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近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提出,“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提高投资效益”,都对做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投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提高投资效益,投资方向要更加精准有效,加大对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增后劲项目的支持力度。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领域,政府投资需要发挥好“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从地方层面而言,各地既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来谋划项目,又要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持“全国一盘棋”,避免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更要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提高投资效益,投资环境要更加公平便利,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民间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也是提升投资质量、增强投资活力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近期相关改革举措更是接连出台。比如,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推出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交流渠道。又如,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着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改革发力、政策加力,将进一步推动民间投资“有得投”“放心投”“投得好”。

      

      以更有效益的投资支撑更高质量的发展,是发展所需也是改革所向,需要综合施策,久久为功。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切入点,政府市场优势互补,供给需求动态平衡,投资消费相互促进,新旧动能平稳转换,中国经济“稳”的基础将更实,“进”的动力也会更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丽)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