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电影票“退票难”成为投诉热点。
在退票问题上,影院可能确实有“苦衷”。首先,电影票属于“一对一”预约型商品,如果消费者临时退票,且电影票几乎不存在二次售出的可能性,影院将不得不承担损失。其次,电影院排期需要根据电影票售卖情况决定。即使只有一位消费者购买该场次电影票,电影也会正常放映。如果消费者临时退票,背后涉及的放映成本会随之增加,导致资源浪费和管理混乱。再次,退票政策过于宽松可能会为“黄牛”倒票提供便利,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
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要求“准予退票”也有其合理性。电影票是具有时效性的产品,一旦消费者临时有事,若不能退票或更换时间,支付的费用也就浪费了。
解决“退票难”问题,需要消费者和电影商家之间协商达成合理的退改规则,明确双方应承担的成本。同为预约型、时效性强的服务产品,机票、高铁票、演出票或许可作为相关参考。比如,根据退票时间距离放映时间的长短,制定阶梯式的扣费比例;或者在合理范围内允许将场次免费更换到其他时间。
同时,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应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尽快出台统一、规范的电影票退改签政策标准,明确影院和平台的责任与义务。影院和平台也应转变经营理念,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各方只有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提供更加灵活、人性化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继而为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孙庆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