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优化供给、打造场景与情感链接等多维度持续发力,完善数字赋能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体系,培育首发经济、“人工智能+消费”和“IP+消费”等新增长点。
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上,数字复原技术再现永乐宫彩画、壁画和建筑构件等原貌,观众可以戴上VR眼镜零距离探索永乐宫,为数字壁画创作上色、与壁画人物互动。这样的展览,通过数字手段与历史文化结合,营造沉浸式展演空间,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各式展览、演出和赛事的火热,不仅丰富了消费市场,更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精神文化需求相关服务零售较快增长,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伴随人口结构和消费理念变化,我国改善型消费和新型消费逐渐增加。在技术进步、消费群体变化、消费场景创新等因素驱动下,更多细分消费市场呈现旺盛活力,也构成了潜力巨大的新型消费。
消费之新,在于以技术重塑消费市场的形态与体验。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通过对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改造,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把“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一项重点行动,提出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智慧商圈、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智能消费基础设施更新升级,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竞相涌现,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将以新型消费为引领激发消费内生动能,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进一步释放个性化消费潜力。
消费之新,在于丰富供给满足情绪价值。我国居民消费正处于向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加快升级的关键阶段,消费模式从功能体验向情感认同过渡。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更愿意为兴趣爱好和情绪价值买单,悦己型消费、沉浸式体验深受欢迎。因此,消费市场要把握机遇,创新供给,提供与新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相符的商品和服务。例如,泡泡玛特近日上线迷你版LABUBU,再度引发潮玩爱好者抢购;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热映,挂件、盲盒、电影收藏卡等周边产品迅速走红。“谷子经济”正流行,其不断上新的特色产品,成为IP的实体化载体,兼具文化、收藏与社交多重属性,满足年轻人情感需求,催生千亿元级市场。
消费之新,在于用心扩展服务场景。消费新场景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单一业态,向跨界融合的综合消费空间转型。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商家协力合作,找准消费者需求,延伸服务链条,串联多元场景。刚刚过去的暑期,“票根经济”撬动文旅市场,多地探索新玩法,推动单一消费行为持续释放乘数效应。消费者凭借交通出行、旅游、观影、文体活动的票根及准考证,可在多种消费场景中获得折扣、赠礼等权益。许多消费者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市,铁路部门捕捉到歌迷出行需求,增开临时列车,周边酒店提供往返班车接送服务,餐厅推出夜宵套餐欢迎歌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打通,将演唱会流量转化为当地文旅消费增量。
新型消费代表消费升级的方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未来,要从优化供给、打造场景与情感链接等多维度持续发力,完善数字赋能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体系,避免同质化,培育首发经济、“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和“IP+消费”等新增长点,真正以高品质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亚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