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国内财经>>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热门话题 直播

天赢居:22日前等放量大阳 巡航:今抄底能成功吗

风云:多空平衡重点盯科技上官:谨防周五破位重挫

彬哥:芯片股的爆发是好事大卫:曙光现上行需放量

罗惟忠:机构抱团逐步瓦解雄鹰:今仍是结构性行情

五域:均线附近上涨会出现陌上:说点深层次的东西

马上钧:干高科技成长品种知相信:回调将是主旋律

绍兴:次新的火在慢慢爆发叶孤城:明日小涨概率大

  • 又一长租公寓爆雷!黄金疯涨,“中国大妈”解套了?
  • 2019年那些翻车的首富们超强台风“利奇马”逼近
  • 全球股市重挫,黄金抢占C位警惕,又一白马股"凉了"
  • 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亿在朋友圈骂人被罚1000元
  • 人民币"破7",央行紧急声明亚洲“整容王国”套路多深
  • 教授建议降低法定婚龄一夜暴富的“锦鲤”女孩咋样了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消费潜力激发 四季度中国经济加快回暖底气足

    2020-09-18 10:10:3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已入驻财经号 作者:佚名
    分享到
    关注中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实现企稳回升,近几个月主要指标保持稳定恢复态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年度主要预期目标,全年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展望四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专家认为,提振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复苏的关键,可考虑继续采用优惠促销、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同时,基建投资、净出口等有望保持较强增势,驱动中国经济在四季度加快回暖。

      经济增长有支撑

      专家认为,疫情暴发以来,宏观调控不断发力,经济企稳向好态势渐趋稳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称,中国经济快速反弹的趋势不会在四季度出现效应递减现象。从财政支出节奏、相应项目进展情况及投资、消费先行参数的变化来看,四季度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非常强。

      刘元春指出,对四季度经济增长保持乐观,是因为中国经济当下有诸多亮点:一是供给持续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基本恢复;二是需求稳步改善,民营企业投资降幅持续收窄,四季度初投资增速可能转正;三是工业企业利润、财政收入摆脱深度下滑区域,居民资产负债表有所改善,金融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预计,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将继续回升。经济复苏将带来上市公司业绩好转,股市有望反弹。其中,四季度是传统消费旺季,消费白马股股价有望重拾升势。

      投资驱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专家预计,四季度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今年全年我国经济将保持正增长,其中,投资的贡献约占八成。”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预计,四季度需求端保持良好增长趋势的是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出口。基建投资在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将保持较高水平增长。出口方面,受疫情影响,海外供应缺口需要我国出口物资来“填补”,因此出口料保持较好形势。

      中信证券(29.790, 0.18, 0.61%)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地产投资增速或已达年内高点,后续趋平的概率较大。基建投资方面,洪涝灾害对施工节奏的扰动已结束。叠加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大,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陆续落地,后续基建增速有进一步上升空间,有望回升至单月两位数的增长区间。

      在制造业投资方面,诸建芳表示,其周期变化滞后于经济增长变化。尽管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仍为负值,但整体趋势向好。

      持续激发消费潜力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有庞大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只有形成最终消费,让经济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逐步恢复,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滕泰表示,四季度乃至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都应是稳消费。财政政策稳消费的重点应放在增加居民收入或加大消费补贴力度上。

      “宏观经济稳定和快速复苏的关键在于提振国内消费需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春海建议,应从收入、消费倾向及供求适配性三方面发力提振消费。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加高质量、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二是通过制度层面的开放和完善,吸引外国高水平服务企业进入我国;三是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减少居民谨慎性储蓄动机;四是通过完善要素市场、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革收入分配体系,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