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需要读懂中国为何需要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2月2日-4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举办。“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是本届大会主题。
今日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这不但关系到中国能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关系到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如何读懂中国?如何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又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读懂中国大会的数场平行研讨会、专题会议上,嘉宾激辩纵论,碰撞思想,时代周报从中精心拾取,列出以下10则时代问答,寻找“中国智慧”。
1、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相较以往,中国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
读懂中国新一轮改革和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担子是更重的,当前就有许多大事要凝心聚力去做。这里我只举三件大事就可以看出中国改革的力度有多大了:
第一件是进一步市场化,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件是进一步创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三件是进一步开放,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标签。中国不会因为某些国家的脱钩断链,所谓小院高墙,就走向闭关自守。相反地,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开放的难能可贵,这就是更加主动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准入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中国过去46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根本经验之一就在于矢志不地渝走出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中国决不追求封闭式的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以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其他国家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
也正因为这样,国际社会正在凝聚起“中国改革有力度”“中国经济有韧劲”的共识。
2、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8%,近期,一批促增长政策陆续出台中。面临经济降速的大背景,中国该如何做,才能破解增长瓶颈,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长期动力和保障?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
中国经过了40多年的快速增长,目前确实面临经济降速的压力,如何破解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过渡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经济压力问题,保持中国经济的动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从今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投资、消费的确面临一些问题,对外贸易数据相对较好,一方面我们通过大量的增量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短期的刺激。
中长期来看,必须要解决的是结构性的问题。
我们当前改革重点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高水平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把现存的一些体制短板尽快补起来。比如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民营经济投资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想要改革深化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为了目标导向,也是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3、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经过五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呢?当前还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
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点在于,怎么样把粤港澳三地联动起来。
世界各个湾区,无论是东京湾,还是旧金山湾,都是一国一制的,唯独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
所以大湾区的建设,根本点就在于能够使粤港澳三地从内在联为一体,而不是形式上的一个区域,而这个恰恰是我们中国现在发展战略的难题。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一体化做的最好的是长三角,长三角它是三省一市,过去用行政办法联动,但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直到市场化起来以后,上海的大市场为中心,浙江、江苏、安徽都进入这个市场,上海又把企业资本输送到浙江、江苏、安徽去,这样才真正实现联动。
所以,粤港澳大湾区要真正破题,三地都要放下架子,才能使得粤港澳这三地能够成为一个内在相互联系,资源共同享受,动力相互促进的湾区。要建造一个粤、港、澳中间没有顿号的区域,这是最大的挑战。
4、在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如何抓住机遇,提升产业链的韧性与竞争力?面对高端产业链“去中国化”和低端产业链向外转移的双重挑战,中国可以如何巩固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王洪章:
产业链的重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全球确实有很多国家参与其中,但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情:
首先是巩固新兴领域优势。
目前,中国在一些新领域的表现非常突出,比如电商和电动汽车。这些领域已经为全球市场奠定了一些基础。我们的企业反映,目前“走出去”确实面临困难,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我们开发的产品和高水平队伍已在很多领域打开了发展空间。同时,我们还有很多优质企业,比如估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需要进一步支持它们在全球市场发挥作用,包括企业的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近期,中国的资本市场出台了一些支持企业的政策,例如央行、财政部和监管部门在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方面的努力。金融对于产业推进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当前依然存在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问题,比如天使投资、股权投资银行的规模较小,投资银行在国内的发展仍远落后于国际水平。相比之下,美国前十大银行中三家投资银行的市值占比达50%,而中国的前十大银行全是商业银行,缺乏顶级投资银行。这种差距限制了资本市场对企业创业和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制约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通过银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更好地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推动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向全球。同时,通过优化政策和体制改革,帮助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起到“强链”和“固链”的作用,为全球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5、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数字经济关系着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新动能培育。当前,如何理解数字经济对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义,数字经济又如何助力经济内外联动发展?
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院长王方方:
数字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是毫无疑问的,它是最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相应的技术,它实际上在产业化过程中,它会赋能我们的实体经济,让我们的产业产生深度的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数据要素在今天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是一个核心驱动的新型要素,它将对一二三产的这种实体产业产生深度的渗透和赋能。
一二三产业的数字化过程是一个深度转型升级的过程,同时也会延伸出数据要素本身的产业化。也就是说,数据产业可能成为第四类产业,也会形成我们国家和各行各业另辟蹊径发展的一个新产业。如此,对我们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说也是一个质的飞跃。数据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的过程,可以让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相关的要素,通过数据要素再产生一个迭代升级,实现创新性的配置。这样也能体现出数字经济本身对于新质生产力、对于新兴业态的赋能。
6、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讲给经济带来哪些好处?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66%,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8%之间,有18个点的差距(约有2.5亿人)。到2030年,把这2.5亿人全部落户到城镇,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努力,到2035年、2040年的时候,实现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提高到75%左右。这样将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具备了条件,乡村振兴也有了产业基础。按照上述目标,到2035年或者到2040年时,现有2.3亿户农户会减少到7000万户左右。中国的农村真正达到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标准;
其次,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提高将为新型城镇化创造新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阶段,部分城市人口在减少,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如果在未来10年近4亿人进入城镇落户,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城镇劳动力供给,消化相对过剩的房地产库存,摊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还将会为推动形成一批新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打下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固然需要农业的现代化,但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以城带乡,靠一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超特大城市带动的城市群、都市圈的有力带动。超大城市的“齿轮”,带动各类中小城市的“齿轮”转动,中国经济这个“超级大机器”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第三,如果能够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体一样的水平,不仅“农民工”这一历史现象将实现根本性消除,还意味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将出现质的变化。
7、“双碳”目标提出已经三年有余,实现“双碳”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双碳”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成本,确保全球生态效益最大化?
国创会碳中和智能化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肖炘:
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落实“双碳”目标的要求可概括为“一个新机制,两个体系,三个制度”。
一个新机制,即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两个体系,包括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三个制度,即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
以此为突破,构建一条惠及全球的交易能源变革之路,一条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开拓创新之路。
我国的清洁电力已稳居世界第一,减排效果非常明显,但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认为可以把生物质、煤炭、天然气、油品等能源构建成“智合能源系统”,从而破解能源发展难题。推动“智合能源系统”的建设有三个切入点,一是消纳新能源波动,二是拓展绿电、绿碳的来源,三是以氢气和甲醇实现能源产品的多元转化。
能源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全球文明的进步。我们的新能源一定是造福全球人民、惠及全球发展,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
8、中国低空经济正加速起飞,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对低空经济的支持政策,市场对此也抱有期待,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未来,中国应该如何促进低空经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学军:
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形态,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竞相角逐的新领域和新赛道。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行业管理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大力支持低空经济发展。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发展低空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
过去十余年来,我国低空经济的建设发展成果是在小范围试点且无先期成熟经验的条件下取得的。未来,要实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多政策、更宽领域、更好条件下进行。目前,低空智能网联体系的标准已经有了一个框架,通过先进行团标的建设,逐步把它转成行标和国标,再不断地在全行业、跨行业地进行标准的征集和进一步迭代。
9、2024年被称为AI应用的元年。这一年,AI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和广泛应用。如何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理解AI?目前,哪个产业受AI影响最大?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智慧法治研究院院长贺倩明:
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三个新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
人工智能正在从生成式迈向通用AI的过程中,这项技术结合了原来的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化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它本身就是最前沿、最新的技术。此外,AI还赋能到各个产业、各个行业,赋能到各个商业模式。所以AI贯穿了新质生产力的所有环节。
AI可以直接创造价值。Gartner公司预测,到2025年生成式AI将创造2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这是基于生成式AI在各个领域当中的广泛应用。AI本身会驱动技术创新。在过去三次工业革命中,技术迭代相对来说是缓慢的,但是生成式AI出来以后技术迭代非常迅猛,基本上大模型两个月一个大版本、小模型两周一个版本。此外,AI会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创造能力。它虽然会代替掉一部分岗位,但是同时也会增强很多的岗位能力,并且会创造出或者说撬动更多新的岗位,去为社会各行各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生成式AI的应用非常广泛的。
从微观层面来说,现在所有产品尤其软件类产品都会被AI重塑一遍。
从中观层面来讲,生成式AI会对传统的产业进行重构,同时又会赋能新兴产业,比如生物制药。
从宏观层面看,AI现在已经是国家层面的战略竞争。
2018年我在硅谷的时候,关于AI的讨论中听到最多的就是中美竞争。国家层面现在在推动建大数据中心、大算力中心,以及基于算法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这些接下来还会大规模地出现。
国际层面上,法律行业是受生成式AI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据高盛发布的数据,全世界近2/3的工作具有被AI自动化替代完成的潜力,而美国法律行业中44%的工作可以被AI取代,40%的从业者将会面临被解雇的风险。
10、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读懂中国”的目标所在。在当前的国际传播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是什么?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范大祺:
上个月在日本的时候,很多专家学者跟我聊起《黑神话:悟空》这部游戏作品。他们提到,以前以为要看到中国唐风的古建筑,只能在日本京都或者奈良看到,但通过这款游戏发现在中国山西还有这么精美的唐风建筑。
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是很能够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反过来讲,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首先,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更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国际社会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非常关切和热爱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就能够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为国际社会所了解认知,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更好地读懂当代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
第二,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更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有很多优良意志品质,如生生不息、不屈不挠。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更有利于让国际社会认同中国,可以更好地推动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我们的文明新形态。
第三,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可以更好地展现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传播力,从而更好地展示中国的国际形象,更能提升国际话语权。
最后,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也能增加我们自身的民族团结。56个民族都是中国大地上的原住民,如果用西方的概念很难解释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相生相容,团结一心地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前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意识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民族应当如何更好地团结奋进,去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从以上四个维度看,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是非常紧迫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