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国内财经>>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3月24日周一早间市场信息多头量化信号再次出现

热点精选:HBM+AI眼镜+钴金属+农业种业

雷声滚滚 周末四大消息港股科技ETF投资前景如何?

沪指4次上冲3400点以上套牢区受压 ,何去何从

放量下跌下周如何应对下周大盘会如何运行呢

大盘放量下跌,汽车产业链等热门股全线退潮

皮球胖胖:明天反弹后再来论断大盘的走势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史上利率最低?4000家银行大战“消费贷”

    2025-03-24 09:05:10 来源:吴晓波频道
      “从监管角度来看,新政是支持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消费,而绝非是‘滥发’。”

      “首笔借款免费用28天,最高额度30万元,最低额度2.68%,您还可以享受24期还款只要点击下方的链接,1分钟就能到账。”

      这段时间以来,短视频、朋友圈、电销和短信,类似的贷款广告就像狗皮膏药,刷屏了整个互联网。

      额度极高,利率极低,十分罕见。但这些消费贷广告并非来自小额贷款公司和互联网平台,而是正儿八经的大银行。

      4000多家银行,如今颇有“百行大战消费贷”的氛围。

      江苏银行率先推出新客年化利率低至2.58%的消费贷产品;招商银行闪电贷利率从去年的3.4%降低至2.58%,最高额度也提升至30万元。宁波银行放出了“大杀器”,该行的某贷款业务叠加优惠券后,利率低至年化2.49%。

      北京农商银行甚至还搞出了“裂变”和“团购”,只要凑齐20人,就可以团购旗下某贷款产品,最高额度60万元,最长市场5年,最低利率可低至 2.68%。

      关于消费贷,我们想回答4个问题:为什么消费贷利率会这么低,国家为何要支持消费贷?消费贷背后有什么风险,以及普通人如何看待这次“消费贷”新政?

      为何要鼓励消费贷?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这些会议精神,已经形成文件,逐渐落地。

      3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八部分30项举措。文件提出从需求端发力,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包括建立育儿补贴、稳楼市、稳股市等一系列措施。

      至于网络上热炒的加大个人贷款投放力度,则是《方案》的第29条。

      文件提到,要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有序开展续贷工作。

      所以《方案》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提高贷款额度,根本还是在于“增收入”“保兜底”。

      “增收”的重点是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毕竟这是老百姓最主要的可支配收入来源。文件提出要通过就业支持计划、以工代赈提升工资性收入,通过稳住楼市股市改善财产性收入等等。

      而关于“保兜底”的方案,则包括减轻城乡居民消费负担、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建立育儿补贴制度等等,这些举措能够帮助居民“减负”,释放消费红利。

      如果生活保障到位,那么就会有人更愿意掏钱去消费。

      消费贷新政,银行的希望?

      3月21日,媒体披露了国家金融总局《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的具体内容。

      《通知》的第二条提到,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

      对信用良好且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上限从过去的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贷款金额从上限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此外,如有长期消费需求,贷款期限也可从过去的5年延长至7年。

      普通老百姓能办理的贷款额度,更高了,借款时间也更长了。除了“提额延期”等措施外,消费者最为敏感的消费贷利率,也出现了“内卷狂潮”。

      目前,无论是股份制有限银行,国有四大行还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最低消费利率都已降低至“2时代”。而部分金融机构的利率价格战,更是如火如荼。

      为何银行要“卷”消费贷?

      除了响应国家文件精神,提高金融供给之外,银行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不断降低的“息差”,和不断加剧的业绩压力。

      “息差”,是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收取的利息收入。减去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支出后的净额,它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2024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环比下降0.01%,低于1.8%的警戒线。息差的不断下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这一“发动机”的熄火,让商业银行感到非常大的利润压力。

      如何保证利润?手段有千万种,但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两部分。

      银行的节流主要依赖下调存款利率,减少资本支出压力。开源方面,则需要开拓“优质信源”,从而增收厚利。

      以前银行的优质贷款来源是个人房贷。而现在,消费贷则是其中的优选。

      3月21日,六大行之一的交通银行,率先公布了2024年业绩报告。年报显示,交通银行净息差仅为1.11%,低于上面提到的1.52%净息差平均值。副行长周万阜坦言,交行净息差短期内依然有下行压力。

      但在消费贷方面,交行给出的数据非常亮眼: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幅90.44%,周万阜也提到,今年对零售贷款业务做了“积极计划”,今年增量要高于去年,零售贷款占比要进一步扩大。

      央行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也显示,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

      从数据来看,消费贷业务似乎是金融机构的“救命稻草”,总体的“钱景”也不错,但交通银行仅仅只是消费贷业务的后来者,对比其他已经深耕消费贷多年的金融机构来看,消费贷业务的扩张已经到顶。

      这些机构遇到了一个问题:不良资产率的攀升。

      吞咽苦果

      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3万亿,其中个人消费贷、个人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不良资产占比为30%,约为1万亿元左右。

      但不同的金融机构,风控管理水平有极大差异,这就导致不良贷款率出现天差地别。

      表现较好的,是被誉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数据显示,招商银行个人消费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的0.98%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09%。平安银行稍弱,其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资产率,提升至1.23%。

      而曾经一度拥抱消费贷业务的全国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则处于被消费贷“反噬”的地步。2019年末,渤海银行消费贷不良率仅为0.63%,但到了2024年年中,其个人消费贷不良率已高达9.3%。接近招行的10倍。

      消费贷不良资产率的攀升,衍生出一个问题:贷款的本质是加杠杆,目前中国的居民部门杠杆率约为70%左右,居民负担并不轻松,如果继续拓展消费贷业务,那么当居民收入不及预期,谁又来还这笔钱呢?

      这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

      有业内人士提到,最近两年不良资产的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上一轮地产牛市带来的居民杠杆率的快速增长,只不过由于时间差的关系,信贷暴雷的速度要晚于加杠杆的速度。

      金监总局的数据也表明,国内3.3万亿的不良资产,大部分都由80后和90后创造。而这批人,就是之前房地产杠杆和消费的主力军。

      面对快速增长的不良资产,关键的是解决问题。银行被迫喊出“向不良资产要利润”的口号。而一个主要的处置方式,就是把不良资产进行“打包售卖”。

      今年3月,江苏银行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银登中心)挂牌4批个人不良贷款,未偿还本息超70亿元。这批不良贷款的起拍价仅为3.47亿元,如果按起拍价成交,相当于折价95%,血亏转让。

      此事遭到媒体关注报道,而江苏银行也发布澄清公告,称近期已核销不良资产转让业务,为行业通行做法、依法合规,将增厚当期收益。

      江苏银行的说法并没有错。银登大数据也显示,2024年,银登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金额高达2861.9亿元,同比增幅达到87.02%。而这些不良资产的主要来源就是消费贷和信用卡。

      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依法依规的“降本厚利”,但是当受让者获得这些不良贷款的债权后,就会对债权人进行“催收”。

      此时,借贷者就会遭到各种催收手段,合法的如法律诉讼等,非法灰色的手段,有打电话威胁恐吓,采用电话轰炸、短信群发等手段滋扰、辱骂甚至一些更极端的催收手段。

      消费贷,不是谁都适合“贷”

      很多没有借贷经验的普通人会认为,2.58%的利率非常低,自己还款非常轻松。但看似很低的利率,有非常多的水分。

      如果你是一个征信清白的无负债者,那么你可以享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2.58%左右的贷款利率。然而,一旦你选择续贷,或者继续增加借贷金额,那么你的贷款利率将会不断上调。

      最开始,你的贷款利率是2.58%。续贷后就会上升至至5%—8%的利率水平。过1—2年,你的贷款利率会高至12%、18%,甚至22%左右的水平。这期间,金融机构会依照你的流水记录、借款金额、社保数据等等,不断调整利率,从而斩获“高额收益”。

      而依据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只要年化利率不超过24%,都是合法的。但就算是24%的合法利率,也是普通人的梦魇。

      简单算一笔账,如果普通人拥有10万元的借款总额,那么到后期,其每年将要偿还金融机构2万元左右的利息。一旦收入不够覆盖支出,就会出现“以贷养贷”的情况。

      当触及30万的消费贷额度,最高将会出现超过每年6万元的利息,再加上金融机构的“抽贷”“断贷”等等手段。

      除非借贷者向家里“坦白”选择重新上岸,对普通依靠上班赚工资的打工族来说,这意味着征信逾期,和个人破产。

      民间的行动总是“早一步”。在互联网各大社区,有关贷款“上岸”的帖子拥有不小的关注度。

      在豆瓣有各种“逾期上岸小组”,组里会有众多借贷者讨论关于如何解决逾期问题,如何与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协商,只还本金不还利息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暴利催收,影响生活和工作的窍门。

      拒绝“滥放水”

      很多媒体都宣传,这次消费贷是“大放水”,但从监管角度来看,新政是支持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消费,而绝非是“滥发”。

      《通知》的第四部分就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放管结合,严守风险底线,注重审查借款人的真实消费需求和还款能力,避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欺诈骗贷。

      所以,本次消费贷新政,绝不是银行随意“滥放水”。

      而针对上文提到的各种陷入消费贷困境的现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也注意到这些问题。《通知》中第三部分明确提到,要“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

      具体如何操作呢?

      一个是要求银行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记录、还款保障等信息,重新拟定贷款还款的期限和频次。第二则是对审核合格的借贷人给予续费支持。这是防止因银行抽贷而导致个人断贷,最终因为逾期而进入黑名单。

      在部分金融机构看来,与其把贷款变成坏账,不如选择和借贷者“和解”,允许借贷者只还本金,或者减免利息。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头铁”的金融机构,宁愿选择坏债,也不愿意和借贷者“谈判”。

      通知也提出,要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等行为的联合惩处和打击力度,3·15披露的各种非法高利贷,年化2000%的“砍头息”等网络贷款,以及因逾期而展开的暴力催收等等非法手段,都在打击范围之内。

      消费贷其实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如果是信用良好、收入稳定的人群使用,可以用极低利率提前实现消费升级。但如果滥用消费贷,那么等发现自己已背上沉重债务之时,或许就已经晚了。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