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商业要闻>>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热门话题 直播

白酒发飙行情要糟对吗 雄鹰:今日A股将继续承压

海西:大动作要来了 外围跳水 周三A股会如何走?

4月21日周三早间市场信息老沙:小牛市说来就来

红茶:短期调整即将开始! 呈点:盘前信息早知道

幽兰:4月21日淘金早参 布衣周:这个牛市有点短

天赢居:谷雨果然震荡 林荫:关注两赚钱热点方向

4月21日利好及其影响个股 60日线的临界与变异

  • 又一长租公寓爆雷!黄金疯涨,“中国大妈”解套了?
  • 2019年那些翻车的首富们超强台风“利奇马”逼近
  • 全球股市重挫,黄金抢占C位警惕,又一白马股"凉了"
  • 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2亿在朋友圈骂人被罚1000元
  • 人民币"破7",央行紧急声明亚洲“整容王国”套路多深
  • 教授建议降低法定婚龄一夜暴富的“锦鲤”女孩咋样了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贵州省沿河县中寨镇茶产业发展调查:一片片叶子改变了众山村

    2021-04-21 09:04: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已入驻财经号 作者:佚名
    分享到
    关注中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中金在线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沿河县中寨镇志强村村民在村后螺丝坪采摘“白叶一号”茶叶。 经济日报记者 魏永刚摄   

      3年前,一株株肩负扶贫使命的茶苗,从浙江安吉县来到千里之外的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如今,这些茶叶已在沿河县的多个村子“安”家,发展成为朝气蓬勃的茶产业,开始改变当地群众的生活。记者近日来到沿河县,去看看结出了怎样的扶贫之果。 

      “白叶一号”是从东南飘落西南的一片叶子。借着东风,它从浙江省安吉县落户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2018年4月,靠种植安吉白茶富裕起来的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后,有关方面确定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受捐对象。 

      贵州沿河县中寨镇志强村、三会溪村和大宅村3个青山相连的村庄,就是受赠茶苗栽种的地方,茶叶的名字都叫“白叶一号”。今年是茶叶采摘的第一年,记者到中寨镇和茶农一起采新茶,看看“白叶一号”给中寨镇这些山村带来了什么?群众呵护这一片茶叶,有怎样的收获? 

      从“单脚支撑”到“两腿走路” 

      一片片叶子长成产业 

      中寨镇地处沿河县西南部,重峦叠嶂,“地无三尺平”,是沿河县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以前,当地农民多在小块坡地种植玉米等作物,收入有限。2016年8月,谭鹏飞到中寨担任镇党委书记,他告诉记者,“当时脱贫的压力主要在于难以形成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 

      种茶叶曾经是中寨的一个选择。这里有许多老茶树,10多年前一些村引种过茶叶,但没有形成气候。当地百姓说,主要是茶园管护和后期加工环节跟不上,没有技术,也不掌握炒茶工艺。 

      “白叶一号”给中寨带来一个增收产业。自始至终参与“白叶一号”引进和栽种的谭鹏飞列举了几个数字:2018年“白叶一号”到来之前,各个村落零星种植的绿茶只有200多亩。2018年“白叶一号”落户中寨,他们种植了1500亩;第二年他们又到安吉黄杜村购买茶苗,种植了3850亩,“白叶一号”种植达到5350亩。 

      种植之前,谭鹏飞带着村里合作社的5个人到黄杜村,从挖土、掏沟、整地开始,一步一步学习种植要领。茶苗种植后,黄杜村给每个种植点都派了师傅进行现场指导。今年进入采茶时节,他们又派炒茶师傅到村里的茶叶加工厂手把手传授炒茶技术。这让村民们多了一份信心,茶产业有了群众基础。 

      基础设施是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这几年,中寨仅“产业路”就修了6条共计51公里,茶叶基地还通过工程型蓄水设施实现了产业配水,这些基础设施让茶叶不再是“荒坡荒地栽种的产业”。谭鹏飞的手机里保存了很多茶园图片,群峦重叠,绿意绵绵,山路环绕,美丽如画。 

      志强村、三会溪村、大宅村3个村庄设有专门合作社负责种植茶叶,中寨在种植茶叶的14个村建立起12个合作社。志强村村民张稳是放弃在浙江打工回村管理茶山的,起初听说村里发展茶产业时,他并没有动心,但听到要以合作社流转土地统一经营,他就决定要回来了。“有了产品是第一步,经营管理模式很重要,合作社经营这个办法一定能行。”张稳说。 

      江苏一家茶叶公司2019年到与大宅和三会溪相连的金山村流转1700多亩土地,栽种绿茶。两年多下来,中寨种植绿茶优质品种达到5450亩。 

      一个产业的形成,某种程度上说更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白叶一号”栽种成功和大面积发展,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中寨镇群众的认识,促成了发展茶产业的社会环境。 

      用“靠山吃山”来形容当地人与大山的关系十分合适,尤其是这个“吃”字。多少年来,人们在山上栽种苞谷、土豆,解决吃饭问题;利用山上长的草养羊、养牛,发展畜牧业。以黄牛、白山羊和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是这里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依托。谭鹏飞说,“白叶一号”改变了中寨的产业结构,拓展了发展思路,让他们开始“两腿走路”。 

      2019年,中寨各类茶叶种植面积从1500亩增加到8390亩;2020年又扩大到10800亩。 

      空闲时间也能挣钱 

      农村劳动力不再“富余” 

      对于普通农民而言,“白叶一号”带来的直接变化是在家门口就有了挣钱机会,而且是利用空闲时间挣钱。 

      记者在志强村、三会溪村和大宅村走访时了解到,每个村的茶园每天都需要上百人打理。茶园工人通常的工资标准是每天80元,中午还管一顿饭。 

      53岁的杨正花是三会溪村的村民,她和丈夫田茂洪都在茶园务工。她算了算,去年两人在茶园的劳务工资就拿到了3万多元。“开沟、拔草、施肥的时候,每天给100元工资,平常是80元。”她说,以前种庄稼,给别人帮短工,一年收入也才只有几千元。 

      在志强村的茶山上,记者遇到了正在采茶的村民张玉霞。57岁的她平日里需要照顾几个孙子和外孙上学,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后,她就来茶山务工,每天收入80元。“我已经连干半个月了。”她感慨地说,种地的时候休得多挣得少,现在干得多挣得也多。 

      长期以来,外出打工都是贫困地区人们增收的主要途径。山区发展产业就是希望外出打工者返乡也能找到挣钱门路。如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需要让他们看到产业自身发展前景,还能实实在在挣到钱。 

      记者在中寨镇看到,“白叶一号”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用工需求。当地人说,富余劳动力的“富余”去掉了,现在要改成“缺”。 

      采茶时节,中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找不到务工人员。在茶山上劳作的大都是老人和妇女。为此,3个主要栽种“白叶一号”的村成立了茶叶联合会,统筹协调劳动力使用,哪里工作量大,就让劳动力先去哪里。三会溪村还成立了劳务公司,专门到附近县乡招聘劳动力来茶山务工。劳务公司负责人秦义恒介绍,他们平均每月要组织600多人次来务工,最多时有900多人次。 

      “白叶一号”发展为农民增收作出了多大贡献?记者没有找到一个确切数据,但从几个村庄合作社的劳务支出中可以了解个大概。大宅村村委会主任田维坤说,专种“白叶一号”的利民合作社劳务支出每年都在70万元以上。三会溪村党支部书记秦进介绍,去年合作社劳务支出也有70多万元。志强村党支部书记肖国江说,村里闲散劳动力几乎都参与到了茶园管理和采茶劳作中,人均收入每年1万元以上。沿河县扶贫办的数据显示,自“白叶一号”茶产业基地建设以来,共发放群众务工工资500多万元。 

      “还有一笔土地流转费用。”志强村村委会主任张金华说,3个村最开始栽种茶苗的1500亩土地都是流转来的,后来中寨万亩茶园也大都是流转来的土地。这几年,流转费用也成为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 

      志强村600多户村民,种茶流转土地涉及200多户;三会溪村372户村民,种茶流转土地涉及133户;大宅村306户村民,种茶流转土地涉及100多户。因为山地荒坡多,土地流转费用还不算高,通常价格是每亩田300元,每亩地200元。 

      “白叶一号”不是富了几个“大户”,而是带动了广大农民。秦进估算,村里至少有一半人都参与到了茶产业里来。在志强村,留守家里的劳力,无论老人还是孩子,多多少少都参与了茶园管理和采茶。 

      “白叶一号”引进的直接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中寨脱贫致富。在种植安排和产业发展上,中寨实行合作社种植、村集体主导、农民参与分红等模式,保证产业发展利益直接惠及农民。因为茶苗生长需要时间,可以说,在前3年没有卖茶收入的情况下,农民对产业发展的感受还不太直接。但是,土地流转费用和劳务收入已实实在在进了农民口袋。 

      今年是“白叶一号”开始采摘的第一年,3个村庄预计可以收获1500多斤干茶,明年大概能增加到1万多斤。“茶产业收入是可以看得见的。”谭鹏飞说,“这就能保证我们脱贫之后稳步增收。” 

      梦想可以落地 

      走出去的人“重心”回归 

      “白叶一号”带来了什么?记者在中寨几个村听到最生动的回答是“新的梦想”。 

      外出打工是过去很多村民的选择,但走出去的人很难忘记生养自己的山林。连绵的大山收藏着乡愁,也寄托着他们的梦想。“白叶一号”让许多梦想有了着落,也点燃了更多梦想。 

      秦进外出打工多年,2010年回村当了干部。他说,做梦都想着在山上种经济林,增加农民收入。得知村里要发展“白叶一号”茶叶,他特别激动:“我立即组织党员和村民小组长开会,丈量土地,组建合作社,恨不得连睡觉时间都搭上。” 

      张勇是志强村云雾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大学毕业的他,到广东打过工,当过9年代课教师,还在镇里一所中学当过保安。后来,他成立了云雾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看着前些年种下的茶园荒了,我心里总放不下。”他说,“我一直有个梦想,把村里那些茶叶管护起来。”但是合作社成立两年,大家却不愿把种了茶的土地交给他管。 

      2018年秋天,“白叶一号”来了。张勇不仅带着自己的合作社栽种茶苗,还动员亲戚加入。他自己到黄杜村学习了两次,从茶园管护到烘干炒茶,他都是村里最先学会的。清明采茶季节,张勇带着人炒叶,天天睡在厂房里,但他说身上有用不完的劲儿。“如果没有‘白叶一号’,我的合作社就黄了。”张勇说。 

      “白叶一号”对于另一群走出去的人而言,改变的是他们与故乡的关系。1978年出生在三会溪村的田茂友,1993年就到广州打工。2008年,他回到贵阳办起自己的工程公司。看着山村旧貌,他无数次想过帮村里一把,带着乡亲致富,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得知村里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白叶一号”的消息,田茂友立即响应,投资成立了三会溪茶叶种植合作社。 

      “过去20多年,我每年都要回村看望老母亲。”田茂友回忆,每次都是住一两天就走了。这两年种茶苗,他一口气在村里住了3个多月。茶山上修路,他为了把好质量关,又在村里住了几个月。有了茶园,他对故乡的牵挂更真实了。 

      秦进说,在外边发展了很多年的人,过去想着迁走户口、送出孩子,这两年他们的“重心”开始向村里倾斜。单是三会溪村合作社里,就有6人是外出打工回来的。“回来”不是回村不再出去,而是入股合作社,操心起村里事。 

      田茂友深有感触,以前他对家乡只有思念,现在是真实的牵挂,而且这牵挂越来越多。未来他准备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茶园。 

      乡村产业振兴最缺人才。而从乡村走出的人,愿意把“重心”放到村里来,放到山林间的产业上来,这是多么动人的事情! 

      激发奋斗精神 

      独立走新路闯市场 

      目前整个沿河县茶叶种植面积有20多万亩。茶叶作为一个产业,在沿河县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产业基础有了,但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沿河县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说,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是明显的薄弱环节。“茶叶如何卖出去,怎样卖个好价钱,这是我们最操心的事。”谭鹏飞说。 

      产业的成效必须要得到市场认可。茶叶产出来了,怎样走向市场,是“白叶一号”接下来要面对的直接考验。 

      走向市场,得有个品牌。现在,浙江捐赠的“白叶一号”有一个共同品牌,叫“携茶”。在沿河县,还有一个“洲州茶”品牌,是本地茶叶企业,可以收购茶叶并帮助销售。3个村的合作社负责人有一个强烈愿望:种出了茶叶,要创一个自己的品牌。 

      中寨人是这样理解的:“携茶”和“洲州茶”是“白叶一号”走向市场的两道“保险杠”,如果茶叶产量大了,销售出现问题,他们可以帮忙销售。但是,不能躺在别人提供的“保险杠”上“等靠要”。茶苗是黄杜村捐赠的,技术是黄杜村派人来教的,茶叶加工也是黄杜村帮助完成的。产业发展起来了,要感恩黄杜村人的帮助,更要学习自己走向市场。 

      “白叶一号”激发起一股自立自强的力量,这是志强村、三会溪村和大宅村许多人的共同体验。无论是镇村干部,还是茶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都对自己建立品牌闯市场有着清醒认识,深知面临的困难和自身的不足。张勇说,建立自己的品牌闯市场,当然有很多困难,缺人才缺经验。但是面对新的考验,他满怀信心:“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总要学会自己走路。” 

      不管是否到过浙江,在中寨人心中,黄杜村始终是他们的榜样。大宅村合作社负责人田红军说:“黄杜白茶不就是农民种出来的吗?他们独自走出了一条路,我们有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也一定能闯出市场。” 

      谭鹏飞也信心十足:“黄杜村人能用20年种出一片茶叶,富裕一方百姓,我们有他们帮助,可以学习他们的经验,再有六七年时间,也一定能闯出一条新路子。”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