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锅圈食品在海南儋州投资4.9亿元建设食品生产基地,引发市场关注。
当前,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火锅食材市场规模也已超过万亿元。近年来,入局预制菜行业的品牌正在不断增多,而在充分竞争的格局下,预制菜行业竞争的核心则落子在了供应链上。谁能够拥有更高效且更低成本的供应链,谁也就将在未来的万亿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锅圈食品此次的布局是其基于供应链深化、市场扩张及国际化布局等多方面考虑的战略决策。这一布局将为锅圈食品带来深远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同时也为预制菜和火锅食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样本。
强化供应链垂直整合 全面谋划进军国际市场
锅圈的此次投资,是其过去几年强化供应链垂直整合的进一步动作。实际上,在这次投资之前,锅圈在全国已经有6个基地,均采用“单品单厂”策略(如牛肉、肉丸、火锅底料等)。规模优势叠加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让锅圈自有工厂的产品占比不断上升。
这一成功显然是锅圈准备进一步加大自有工厂投资的信心所在。此前,锅圈的工厂主要集中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在南方地区的物流成本较高,海南基地的建立则可更好地辐射华南、西南和东南亚地区,将进一步扩大自有产能,降低外包依赖,这无疑是其进一步扩张的坚实基础。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锅圈此次投资,所谋划的并非只是南方市场这么简单。结合行业其他品牌的布局来看,在广东、福建等地建立工厂的预制菜企业较多,而在海南进行如此大投资的手笔尚不多见。显然,锅圈所图的是更大的市场。
在当下的预制菜行业中,原材料成本在产品中占到了比较大的比例。海南的独特之处在于,作为自贸港,其享有零关税、低税率等政策优势,而儋州作为海南西部枢纽,具备港口物流优势。如此一来,借助海南的区位及政策优势,锅圈可以极大降低牛肉、海鲜等进口原材料的成本,并借政策便利来开拓东南亚市场。
实际上,锅圈最近的一系列动作也印证了这一猜想。不久前,已经有人查到锅圈新成立了海南锅圈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海南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可为锅圈未来输出预制菜、火锅食材至东南亚市场提供枢纽。
5年将再扩万店 锅圈向供应链要成长
目前,国内预制菜行业主要分为B端和C端两大类,两大类别的企业都面临较大挑战。其中,在B端市场,餐饮消费整体更趋于理性,消费者对性价比追求愈发强烈,为了迎合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导致诸多餐饮企业纷纷选择降价以吸引顾客,同时逐步向供应链压价以谋求利润。而在C端,零售市场因生活节奏加快和年轻群体对便捷、多样化饮食的偏好快速崛起。
在国内的预制菜行业中,锅圈的特殊之处即在于其既是供应商,同时也拥有庞大的C端销售网络。目前,锅圈已经拥有超过1万家门店,尤其是在乡镇一级的市场中有着远超同行的影响力。
借助于此次投资,锅圈也提出了另一个目标,即在未来五年内新增1万家门店,成为一家门店超2万家的超级品牌。
如果说此前锅圈已经通过自有工厂证明了供应链策略的成功,那么在渠道方面,2024年锅圈逆势增长的287家乡镇门店的净利率反而高于城市门店,则更证明了乡镇市场的价值。
乡镇市场的消费潜力来自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他们对预制菜和火锅食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乡镇市场也意味着更高的配送时间和物流成本,海南基地的布局则是缩短华南、西南区域门店的供货半径,提升冷链配送效率的关键一着。
挖深护城河 争夺未来行业胜负手
站在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的角度上看,这也是锅圈不得不走出的一步棋。
外部市场的变化也正在影响锅圈的运营。如原材料成本方面,2025年进口牛肉价格涨幅达2000–3000元/吨,相关产品的利润率也在不断摊薄。而在海南建立基地,通过本地化采购以及进口免税等方式化解原材料上涨压力,也被行业证明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从食品以及餐饮行业的竞争规律来看,供应链的竞争既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意味着行业的发展进入到了“刺刀见红”的程度。控制供应链不仅意味着更出色的成本控制与货品控制能力,更表明企业对行业上下游的掌控能力不断加深。
如同样是以火锅为主要经营品类的海底捞,在过去几年中在供应链领域的布局就在持续加大,供应链的快速扩张也成为了海底捞在整体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仍然能维持一个相对不错的营收的关键。
由此可见,供应链业绩有可能成为决定行业未来格局的胜负手。
锅圈食品在海南儋州投资建设食品生产基地,是其基于供应链深化、市场扩张及国际化布局等多方面考虑的战略决策,实则是以短期利润换取长期战略卡位:既借力自贸港融入全球食品贸易链条,又通过供应链纵深布局为下沉市场与国际化铺路。整体来看,这一投资将为锅圈带来约20%的产能提升以及整体成本优化,并为其进军海外市场助力。
然而在预制菜和火锅食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锅圈是否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关注和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以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若成功落地,海南基地或成其从“火锅食材商”转型“全球预制菜供应商”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