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中金二维码

下次自动登录

登录
忘记密码?立即注册

其它账号登录:新浪QQ微信

手机网
首页>>财经>>消费>>  正文
精华推荐 财经号
博客 直播

大盘下周会继续上涨吗5月9日市场最强热点

调整的时间窗口不会太长,拉回就是买点

年报、半年线纠结或难改变大盘本周量能仍然不足!

常长亭:围绕新质生产力政策产业链深入潜力

不要担心踏空,有的是上车机会交易策略有个小变化

热点精选:低空经济+国防军工+压缩机+机器人

玉名:犹豫中前行,用热点修复思路去破解

  • 徐小明 天赢居 寒江钓客 洛阳上官 幽兰行天下
  • 老孙头谈股 秦国安 龍哥论市 蒋律 股海潜蛟
  • 山东虎子 牛家庄 孔明看市 A炼金师 先知窝窝
  • 灵枝 旗帜先明 短线高手 牛传千股 龙头1988
  • 鸿牛 短线王 律动天成 海西一狼 五域论湛
  • 狗蛋 李博文 波段龙一 股市猎枪 涨停板老黄
  • MORE图说财经

    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2025-05-10 10:22:15 来源:经济日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并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这是对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化食品需求,对于加强农业科技和食物生产方式创新、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粮食保供基础扎实,食物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品种日益丰富多样,呈现良好态势。国内粮食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12年的450多公斤增加到2024年的500多公斤。小麦、水稻、玉米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生产结构持续优化,水果、蔬菜供给充足,水产品总产量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并于2024年达到7366万吨。居民食物种类更加丰富,膳食结构逐步优化,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能量、蛋白质及脂肪供给量持续增长,居民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已达到4871千卡。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我国不断推动在食物供应特别是多元化食物供给方面的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9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从拓展食物来源渠道、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提升食物开发价值链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此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出台关于食物保供的法律法规,发布了种植业、畜牧、林业草原、海洋经济等领域的发展规划,开展农业支持保护、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进奶业振兴、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等,组织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种质资源保护、畜牧良种推广等,持续推动食物生产供应的政策体系、技术研发体系走向完善。这些政策举措有效增强了我国食物生产和粮食安全治理的能力与水平,为构建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国之大者”。面对当下全球严峻复杂的粮食安全形势,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粮食生产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在拓展食物供给渠道、优质农产品的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部分农产品进口依赖度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亟需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把握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一方面,保障多元化食物生产渠道,强化消费端导向作用。统筹考虑国家粮食安全与食物保供,建立健全不同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国土空间、水域和海洋等不同资源的禀赋优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食物生产格局。立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推动生产、加工、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效衔接,形成与稳产保供相适应的多元化食物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链条,确保供给安全。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立与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和食品工业结构,通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管理升级、产业协同等手段,构建兼顾经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且能够真正实现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坚持全球视野,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与规则制定,促进我国在全球粮农治理中话语权的提升。深化农业国际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贸易关系,分散进口风险,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适当建立海外农产品生产基地、仓储物流设施等,以防范各类风险。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热门搜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