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主要央行都将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提上议程。11日,日本央行首次提及了退出宽松政策的方法,其中利率水平与资产负债表规模将成为退出政策的一大热门议题。
仅隔一周,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联储银行便发声:将分别于4月18日、20日和25日测试小规模出售所持有的按揭抵押贷款证券(MBS),且3次测试的总额将不会超过2亿美元。这表示美联储今年缩表的预期将再次加强。
那么到底什么是“缩表”?对我们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憋急,下面就随小编来看一看。
什么是“缩表”?
顾名思义,就是减少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就我国央行而言,资产负债表恰好体现了央行的三大职能:
1、“发行的银行”——即管理货币发行。我们知道,发行货币就相当于融资,所以应计入负债,体现为储备货币。它包括货币发行和商业银行存款。
2、“国家的银行”——央行发行货币后肯定会持有相应的资产,使得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出现相应的增减,主要包括国债;
3、“银行的银行”——商业银行提供的再贷款或贴现。此外,还有外汇、黄金等。
所以,缩表会降低储备货币规模,从而影响到基础货币,是流动性收紧的标志。相对于加息而言,缩表更为直接,影响力也更大。
美联储“缩表”的路径有哪些?
自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主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进入快速扩张的通道。如今,美联储加息,同时缩表预期加强,也不禁让市场猜测是否是流动性拐点的到来,毕竟,美国先行加息缩表会对其他各国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从目前美联储的资产结构看,缩表的途径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直接抛售资产(主动缩表),即出售持有的MBS或者国债;
二是对到期资产停止再投资(被动缩表),即持有的国债或MBS到期后,不再进行再投资。
尽管美联储曾一再强调,将以停止到期债券再投资的方式逐步减持债券。但从其近期举动来看,并不排除美联储会主动缩表、出售国债或者MBS的可能。
从目前时点来看,如果美联储采用资产到期停止再投资的方式进行缩表,则在1年以内可操作的资产主要是这2600多亿美元的短期国债,即资产负债规模减少约2600亿美元。
若在1年以后被动缩表,可操作资产也主要是以国债为主,目前,美联储持有的国债期限在1-5年内的高达11945.47亿美元,而MBS仅有5900万美元。考虑到通过直接出售资产对市场带来的冲击更大,在初期通过资产到期停止再投资的方式来缩表的可能性更大。
美联储“缩表”将产生哪些影响?
美联储缩表,所释放出的信号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即流动性收紧。
从公布的最新美联储持有资产的期限结构看,其持有资产多在一年以上,其中持有的国债期限在1年以内的是2614.85亿美元,占当期持有的国债总规模的11%;持有的MBS剩余期限全在1年以上。
所以,无论是出售资产还是停止再购买,其抬高中长期利率的可能性更大,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具体来说:
首先,缩表会导致美国中长期利率提升。一般认为美联储持续的QE导致中长期利率累计下降100BP至120BP左右。
其次,中长期利率提升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利率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很多,比如居民按揭贷款利率。
最后,缩表也可能导致美元升值、市场动荡。缩表带来的中长期利率提升,会对美元走势产生支撑作用。
但相较于加息,缩表的路径及其影响的不确定性更大,缩表既可以先收紧再投资、然后逐步卖出资产,也可以更晚一些开始更激进地甩卖资产。
总之,缩表更依赖美联储的决策和公众对美联储意图的把握,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就会重现2013年缩表预期导致的债市大恐慌。另外,目前美股的估值也处在历史高位,利率波动加大也可能导致股市波动相应提升。